(转发)常州市教育学会关于开展“新观念,好实践”
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些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教改成效,并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众多教师的具体多样的实践行为,是教改成功的关键。其中,如何提高教师实践研究的质量,并通过适当的文本形式予以表达和交流,也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的成效,交流有关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经研究,常州市教育学会决定面向大市开展“新观念,好实践”论文评选活动。
一、论文参评要求
1.围绕“新观念,好实践”的主题,反映自己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和思考。其中“新观念”是指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等文件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好实践”是特指有多次实践基础的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教学探索。
(1)提出明确的问题。具体说明自己在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时的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简要介绍自己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路。
(2)展现实践的过程。用案例形式体现实践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同一主题的多轮实践反思(纵向发展),也可以把自己的做法与一般或以往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新旧比较),或者是对同期几种不同的教改实践的描述和比较(横向比较)。在描述过程和效果的同时,注意呈现改进的依据,包括执教者的想法、学生的反应和其他教师的评论。
(3)阐明教改的事理。基于教学案例做适度的提炼,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
2.文体形式以叙事结合说理为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要写成单纯的教育故事或思辨性论文。
3. 文章篇幅一般以4000字左右为宜,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中公开发表。
4.参评论文请按照规定格式(见附件1)撰写。
二、注意事项
1.各辖(市)区教师的参评论文务必于
2.我区论文汇总表电子稿发至tjujys@163.com
邮箱。
三、评选办法
1.我会将邀请有关专家担任本次论文的评选工作。
2. 获奖论文名单将在
常州市教育学会关于开展“新观念,好实践”
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辖市(区)教育学会、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局属各单位: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这些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教改成效,并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在这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如何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众多教师的具体多样的实践行为,是教改成功的关键。其中,如何提高教师实践研究的质量,并通过适当的文本形式予以表达和交流,也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发展、教师专业素质得以不断提升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反映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的成效,交流有关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经研究,常州市教育学会决定面向大市开展“新观念,好实践”论文评选活动。
一、论文参评要求
1.围绕“新观念,好实践”的主题,反映自己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和思考。其中“新观念”是指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等文件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好实践”是特指有多次实践基础的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教学探索。
(1)提出明确的问题。具体说明自己在理解并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时的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简要介绍自己教学改革的设想和思路。
(2)展现实践的过程。用案例形式体现实践研究的过程,可以是同一主题的多轮实践反思(纵向发展),也可以把自己的做法与一般或以往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新旧比较),或者是对同期几种不同的教改实践的描述和比较(横向比较)。在描述过程和效果的同时,注意呈现改进的依据,包括执教者的想法、学生的反应和其他教师的评论。
(3)阐明教改的事理。基于教学案例做适度的提炼,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
2.文体形式以叙事结合说理为主,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要写成单纯的教育故事或思辨性论文。
3. 文章篇幅一般以4000字左右为宜,并未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中公开发表。
4.参评论文请按照规定格式(见附件1)撰写。
二、注意事项
1.各辖(市)区教师的参评论文务必于
2.论文汇总表电子稿请同时发至jysggs@{域名已经过期}邮箱。
三、评选办法
1.我会将邀请有关专家担任本次论文的评选工作。
2. 获奖论文名单将在
附件1:
论文格式
一、页面设置
1.纸型: A4纸纵向,双面打印,每页设置页码,置于页脚居中位置。
2.页边距:默认设置(上、下各2.54厘米,左、右各3.17厘米)。
3.行距:设置值为
二、文章标题、摘要与关键词
1.文章标题:应准确概括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20字。小二号,黑体,居中。
2.摘要、关键词标题:五号,黑体,缩进两格。
3.摘要正文:应简要说明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注意突出创新性的成果和见解。摘要应当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论文所能提供的主要信息。语言力求精炼、准确,一般不超过500字。五号,楷体。
4.关键词正文:一般为3—5个。五号,楷体,词间用空格隔开。
三、主体部分
1.各级标题与正文
一、××××(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1. ××××(三级标题);(1)××××(四级标题)。
注:一级标题为小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为小四号宋体,加粗;四级标题为小四号楷体,加粗。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
2.正文中的图表
正文中图、表均需编排序号,有图、表题目及说明(小四号,宋体),如:图1-1,表1-1 。
3.页脚
每页页脚居中注明页码。
四、参考文献
1.标题:五号,黑体,加粗,居中,单列一行。
2.内容:五号,宋体;英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3.参考文献的著录,按文稿中引用顺序列于文末,注明详细信息,并在文中相应位置上用上标[1]、[2]、[3]……标注。
格式示例:
[1]期刊: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2]专著: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3]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论文集名,出版年份。
[4]网址:序号 作者.题名.网址,出版年份。
附件2:
常州市教育学会2011年主题论文评比汇总表
(WORD表格)
区域(单位) 联系人: (电话: )
序号 |
作者 |
学科 |
论 文 标 题 |
备注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
|
10 |
|
|
|
|
11 |
|
|
|
|
12 |
|
|
|
|
13 |
|
|
|
|
14 |
|
|
|
|
15 |
|
|
|
|
16 |
|
|
|
|
17 |
|
|
|
|
18 |
|
|
|
|
附件3:
常州市教育学会青研会第四次年会论文信息表
论文题目 |
|
||||
作者姓名 |
|
工作单位 |
|
||
会员证号 |
|
联系电话 |
|
||
论 文 原创性 诚信承诺 |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
||||
备 注 |
|
||||
附件4:新观念,好实践主题例举
表1 课程与教学的新观念例举
指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
1.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设计) 2.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 |
指向课堂中的教学运作 |
3.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6.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7.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8.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9.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10.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 |
指向课堂中支撑性的环境和氛围 |
1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12.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13.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
指向跨学科的整合 |
14.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5.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16. 将生涯设计融入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 …… |
指向对学生的评价 |
17.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8. 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19. 评价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 20. 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1.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 22.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 |
表2 新观念实现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例举
指向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
1. 情感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2. 是不是要在每一节课中都体现三维目标? 3. 三维目标应该如何设计? …… |
指向课堂中的教学运作 |
4. 怎样避免合作流于形式,一个人主讲,其他人听听,一个人做,其他人抄袭? 5. 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 6. 如何预设才能有效生成? 7. 如何根据生成来调整教学? 8. 怎样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9. 低年级的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呈现能力的差异? 10. 个体差异与大班额教学的矛盾? …… |
指向课堂中支撑性的环境和氛围 |
11. 课堂上,怎样的师生交流是有效的? 12. 怎样才能在很多提问设计的课堂中让学生感觉不压抑? 13. 怎样设计隐性课程让学生能获取良好的环境刺激? …… |
指向跨学科的整合 |
14. 怎样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15. 怎样有效运用白板? 16. 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关注内容而不是漂亮的动画? 17. 怎样才能让课程内容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不冲谈学科味? …… |
指向对学生的评价 |
18. 课堂上的评价怎样有效?(提问、课堂作业) 19. 怎样设计有效的作业? 20. 怎样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设计分层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