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内容:我是一只小小熊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不同特点的小熊。
2.能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表现生活中的小熊(比如小熊吃蜜糖、睡觉、玩游戏等)。
活动重点: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不同特点的小熊。
活动难点:能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表现生活中的小熊。
活动准备:
1.小熊头饰人手一个。
2.反映起床,吃蜜糖、上幼儿园、游戏、睡觉等场景的图片。
3.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引入: 戏剧游戏“找小熊”。
幼儿带上小熊的头饰,扮演小熊,教师扮演熊妈妈
小熊唱:“我是小小熊,我是小小熊,今天我们真高兴,要和妈妈做游戏,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妈妈快来找。”小熊找个隐蔽的地方躲好。
妈妈唱:“我的小小熊,我的小小熊,我的小熊快躲好,一会妈妈就来
找,找呀找呀找呀找,小熊找到了。我的小熊在哪里?”
小熊:“妈妈,我在这里。
小能回到妈妈的身边。
2.让幼儿表现不同形态,不同性格特征的小熊,并想象生活中的小熊。
(1) 幼儿用肢体表现不同的小熊造型。
教师: 你看到小熊时,有什么感觉? 如果你是小熊,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小熊? (可爱的。乖乖的、胖胖的、懒懒的,健壮的)
教师运用“雕塑家”的策略,调整幼儿做出的各种姿态,帮助幼儿更形象地表现小熊造型
(2)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表现小熊的生活情景。
教师: 小熊早上怎么起床? 它吃蜜糖时是什么样子的? 它怎么去幼儿园?
它在幼儿园会做什么? 它怎么睡觉呢?
3.结束: 放松游戏“小熊要睡觉”。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小熊和奶妈巴随音乐摇晃身体,慢慢进入梦乡。
活动延伸: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放置小熊的头饰,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表演。
活动建议:
1.在“找小熊” 的游戏中,教师扮演能妈时要投入,及物服的幼儿,带动幼儿入戏。
2.在表现小熊的不同造型时,教师要启发幼儿说出自己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