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老师奖励是非常珍贵的,在我工作以及实习过程中发现的奖励行为却是较为单一,因此,如何让奖励成为一种艺术史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以下是我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总结出的几条策略:
幼儿能否从教师处获得及时的反馈,对其学习效果影响显著。即反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奖励属于反馈的一种,因此,如果说奖励能发挥积极作用,那么,这种奖励应该是及时的,因为及时反馈可以让幼儿了解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的程度。
奖励不应该单单局限于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幼儿心理的能力,让我们的奖励犹如“ 雪中送炭” 般,能够及时地在幼儿心里种下温暖的力量。区角活动中,点点小朋友正在积塑区搭一座高楼。不过,她几次想要搭的更高,都没能完成。因为她想在最高处放上三角形做楼顶,却总是掉下来。她反复尝试了几次,显的有点烦躁和着急了。这时候,教师走过去说:“点点,你今天表现的太棒了,教师发现你很有耐心, 都努力了很多次了, 所以教师奖励你一颗小星星。而且,我觉的你一定会成功的。” 这颗极其微不足道的小星星,在恰到好处的实际出现,既是对点点操作活动的肯定,也是对她继续探索的鼓励,巧妙的奖励促使点点小朋友继续保持努力和尝试的动力。
奖励是对幼儿的行为表现的积极肯定的评价。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遗传因素、家长环境及个性特点,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身边的每个幼儿,公平、真诚地对待每个不同的个体,同时给予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奖励,因人而异地处理好奖励指向的具体明确度及奖励方式的个性化选择。
例如对需要关爱的幼儿,教师更多地用亲近的奖励方式,经常性地拥抱、眼神的交流等,让其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又如对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和优点,有意识地经常性的在众多幼儿面前给予奖励。也可在物质奖励的同时,一句肯定的话、一双信任的眼睛都会使幼儿信心百倍的。因此,在幼儿有了良好的表现时,教师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一下他的头、拥抱他一下,这将比仅仅口头的奖励或者物质的奖励更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
现阶段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于子女的宠爱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家长对于幼儿的奖励过于丰厚,常常因为幼儿的一些小举动而大加赞赏,夸大其词,每次都会给幼儿买贵重的奖品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致使幼儿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看待自己的行为,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失去内在的激励作用。因此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养成孤傲的性格。长此以往,幼儿对于在幼儿园中得到的小奖励不屑一顾,影响幼儿教师在班级的有效管理。
例如在笔者实习期间,发现一个大班的幼儿凯凯对于老师平时的奖励特别不爱惜。有一次卢老师夸奖他主动捡起了地上的纸屑,便送给他一个印着ipad的贴花纸,等卢老师走了之后,没想到凯凯看了一眼说:“上次我在家洗了一双筷子,我爸爸就给我买了一个真的ipad,老师怎么就给我一个贴花纸啊?”说完随手把贴花纸贴在了墙壁上跑出去玩了。我想凯凯的爸爸必定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幼儿的,看到自己的幼儿逐渐懂事,想要奖励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程度的奖励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凯凯在幼儿园里极易不满足。后来卢老师通过与凯凯的爸爸沟通之后,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适度的对凯凯进行奖励。由此可见,家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撰写者:叶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