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正是上课时间,突然,“砰”,一个黑色的东西掉落在教室前面,原来是一只小麻雀,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麻雀,麻雀”,孩子们兴奋地叫着。我应该责备孩子们,让他们安静下来,继续上课?还是……
麻雀为什么掉落下来?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摘自《纲要》
“呀,真的是一只麻雀,”我轻轻地抱起地上的麻雀,“可是,麻雀怎么会掉下来啊?”问题一出来,孩子们就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可能是肚子饿了,飞不动了。”“不是的,是飞得时间长了,累了。”……教室里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一样。
“哦,这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孩子们听了,争先恐后地围了过来,“呀,它受伤了,你看,它的腿还在流血!”曹萌大声地说。“是的是的,真可怜!”孩子们流露出了难过的表情。
“它为什么会受伤呀?”我把问题往前推了一步。
“它可能和其它小麻雀打架,不小心受伤了。”班上一个最调皮的小男孩说。
“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倪恬大声地说,“它在树上休息时,没站稳,就不小心掉下来,这样就受伤了。我上次在公园玩得时候,在滑滑梯上没站稳,也摔下来,把手摔破了。”
“不是这样的,”班上的“小博士”刘沅说,“它是被一些调皮的小朋友用弹弓打得才受伤的。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不信,你问
……
小小的一只麻雀竟然能引起孩子这么大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涨,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麻雀为什么会受伤”进行大胆的猜想,虽然孩子的探究活动不是很成熟,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知识得到了提升。
给小麻雀找个家,让它好好养伤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摘自《纲要》
“我们把小麻雀留在我们班上,让它好好养伤,好吗?”我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
“可是,我们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呢?”我又把问题向前提了一步。
“我们帮它找个新家。”不知是谁大声地说了一句。大家听了,马上分头行动,找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小金鱼缸、没盖的旺仔牛奶罐、鞋盒、篓子等。
“什么样的东西适合小麻雀安家呢?”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比较,孩子们很快排除了金鱼缸和没盖的旺仔牛奶罐,因为“它们太小,麻雀住了不舒服”;接着排除了篓子,因为“它太矮,麻雀可能会从里面跳出来”;最后,一个皮鞋盒子成了小麻雀的家,孩子们高兴地说“这下,小麻雀可以在里面好好养伤了。”
让幼儿在讨论和比较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找到正确的答案,整个过程,他们自己在想办法,在努力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麻雀是“好人”还是“坏人”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摘自《纲要》
自从这只麻雀来到我们班上后,孩子们讨论的话题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动物。
一天中午吃过饭,几个小朋友又围过去看麻雀了,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把小麻雀打伤的那个人真坏。”
“不是的,可能麻雀正在做坏事,那个人看见了,一生气,就打它了。”凡凡说。
“你胡说,麻雀它可不会做坏事,它是‘好人’。”刘泽宇大声地辩护着。
“麻雀它会偷粮食,”凡凡涨红了脸说着,“在我们老家,当水稻成熟时,就会有很多的麻雀飞来吃水稻。”
“是的,是的,我在电视里也看到过。”有的小朋友附和着。
“你们瞎说,瞎说,麻雀它会捉虫子,它是‘好人’。”
教室里顿时分成了两派,每个小朋友都为自己的一组大声地辩护。
这时,刘沅走过来,“
我没有立刻就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笑着对他们说:“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回答,今天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查一下资料,说麻雀不好的去查一查麻雀什么地方不好;而说麻雀是好的,它又好在什么地方?明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与我分享他们查阅的成果。于是,我利用晨间谈话的10分钟,把孩子分成两组,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倪恬大声地说:“我昨天和妈妈一起上网查了,麻雀它偷吃粮食,特别是农民伯伯种的粮食成熟的时候。”
“是的,我上次在电视上看到,很多麻雀飞到一块田里去吃粮食,两个农民伯伯在地里做了许多稻草人都不能把麻雀吓跑,只能拿着竹竿在赶麻雀。”邵涵露说。
“不是这样的,麻雀虽然有时会吃粮食,但是,它们也吃虫子。”曹萌说。
“是的,是的,我妈妈说,麻雀的主要食物是虫子,而且这些虫子都会害庄稼的。”刘沅说。
孩子们各抒己见的议论着。
“麻雀的主要食物不是粮食,冬天,麻雀以草籽为食;在春天养育小麻雀的时候,靠捕食大量的虫子和虫卵为生;七八月间,小麻雀长大后,开始啄食庄稼;当秋天农作物收割以后,麻雀主要吃农田剩下的稻谷和草籽,而且它们在繁殖期间,专门衔虫来喂小麻雀。麻雀在秋冬季节能消灭大量的杂草种子。特别是现在我们城市中,鸟类越来越少,麻雀能给它带来生机,是大自然的点缀,所以说,麻雀的好处比坏处多,我们应该保护它。”我总结着说。
“哦,原来如此。”孩子们恍然大悟。
孩子十分关注有关麻雀的所有资料,这体现了孩子学习的渴求。孩子们在有意义的背景下大胆探索和验证,不断获取新的经验,发展能力。
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探究问题也许远远超过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范畴。但我们应该追随孩子探究的脚步,不管孩子有没有得到结果,结果如何,孩子在尝试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