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对于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纲要》第一章就提出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在暑期中读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边缘》。这本书共分“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叩问心灵”三辑。每一辑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能给人以灵魂深处思想的跳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读书感悟“爱岗敬业”
我记得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做教师?”这句话把我深深吸引。尤其是书中提到当前师德建设要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敬业精神的养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观念的创新。
我们知道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应该是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扎根教坛,启发诱导,积极进取,为人师表,立足岗位,奉献社会,这些也是个人师德修养的切入口。由于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门道,而教师这个职业更复杂。因为教师的职业对象首先是人,每个幼儿都是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简单、粗暴、武断地对待幼儿,不能限制、束缚幼儿的发展,要善于理解幼儿,倾听幼儿,发现幼儿,宽容幼儿,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还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
二、实践务实“关爱幼儿”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的我,更加懂得:“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因为,我觉得光“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只有为教育而生存时,那么我们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老师要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拥有一颗体贴的细心;拥有一颗宽容的耐心。我们老师还要善于理解孩子,倾听孩子,发现孩子,宽容孩子,并且有效地、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孩子;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孩子,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孩子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幼儿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尤其是我们老师在对待特殊儿童时,更加需要我们老师做到“三心二意”。即“爱心、细心、耐心”和“新意、意志”。因为,它会时刻提醒我们: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要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去走进孩子的“心”里,善于去理解孩子,呵护孩子。因为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要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这是至关重要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我们老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心既包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又包含着对幼儿的爱护、关怀和理解。
通过学习,我将在工作中给自己定一个教育主线,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发扬自身的特点,努力打造良好的班级常规,务实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一名深受幼儿、家长喜爱、信任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