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去,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其可算为事倍而功半”对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年幼儿童,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十分好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亲自操作,还会提出许多让大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后备军,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
那么,如何使幼儿具备良好的素质呢?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因为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的终身教师。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认知、人格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素质的形成。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幼儿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比如,支配性的态度会使幼儿变得消极,从而缺乏主动性,变得依赖和顺从。干涉性态度会导致幼儿的幼稚、神经质和被动。而否定性态度会导致幼儿的反抗、暴躁、冷淡和自高自大。相对而言,民主性态度会使幼儿变得合作、独立和直爽。
由此可见,在家庭中父母良好的教育态度,有助于幼儿向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教育态度则会导致幼儿的认同困难、偏差行为增加。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学会当一名幼儿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