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人国 尊重孩子 探索精神 教育 记得在很早之前看过一个学校老师推荐给我们的一个纪录片,是发生在巴学园里面的真是记录,名字就叫《小人国》,在这个纪录片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里面和我一样同为幼儿教育者的老师们,而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们虽做着同一份工作,但其过程和结果却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个纪录片不仅让我对我的教育工作有了重新审视,更让我学会如何用更适合更正确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们。也让我不禁在想,如果每一个幼儿园都是如巴学园的“小人国”一般,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如果“辰辰”在我们班,我们会怎样做呢? 在纪录片的开始有一个叫辰辰的小女孩一直在教室外面等待自己的一个玩伴,一个叫南德的小男孩,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两三个星期了。虽然辰辰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小孩,但是在她心里,只有南德才是真正的朋友,也许这算是孩子自己固执的一种方式吧。他们俩儿喜欢玩过家家,一个当爸,一个当妈,说起话来整个小大人一样,每天一起游戏,吃饭,午睡也在一起,这让我惊讶于他们的“早熟”。也许这在我们大人眼里,或许会认为她性格有点问题,会强制地干涉她。如果我的班级有这样的一名幼儿,我想我会去干涉她的这些行为,并且还会通过她的家庭教育方面来一起改掉她的这种行为习惯。但在这里的老师从未如此,她们总是询问她的意见,尊重她的选择,甚至在雪天陪她一起等待。其实,这又何尝不好呢?我们不是看到了吗,当南德出现时,辰辰那欢快地跑过去的步伐和突然发亮的眼睛么?这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喜悦,我们为什么要阻止呢?相反,这恰恰却是我们要去理解和学习的儿童情感世界啊! 二、当“霸道的池亦洋”到来时,我们会怎样? 在纪录片的另一角记录着一个这样的霸道男孩池亦洋,他抢走了一个小男孩的棍子。那个小男孩害怕池亦洋会打他,不敢跟他要回棍子,哭着请求老师帮忙。老师却鼓励他自己开口问池亦洋要,小男孩开始依然害怕而不敢开口,但老师却坚持鼓励他自己当面向池亦洋要回棍子,最后小男孩终于勇敢地开口了。然而,池亦洋却蛮不讲理的拒绝,还扬言要打人,甚至真的举着棍子朝老师打,甚至还骂大李老师“混蛋”,所以很多小朋友都远离了他,家长们甚至联合起来要赶走他。可是,大李老师却没有如此片面地对待他,她看到的是孩子的闪光点,这个孩子王的身上,体现出了男子气概,关键在于怎样去引导。所以即使池亦洋犯错误了,也只是让他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考虑,就算他骂老师“混蛋”,老师也依旧心平气和地跟他讲话,让他一个人好好思考自己的问题。我想,让孩子独立思考自己的错误应该是个很好的方法。一方面,孩子肯定是都是好动的,尤其是像池亦洋这样的,让他一个人呆着,也许会比骂他,惩罚他更让他难受,何况其他孩子都在一起做游戏,听故事,玩得不亦乐乎,自己却是孤零零地一个人,这肯定能在心理上给他孤独,失措等等的感觉,心理都屈服了,还能不认识到自己错误么?另一方面,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都已经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了,他们甚至有了评判事情的标准,即使这个标准可能只是个雏形,可能会有些错误,但并不影响这个标准的形成,运用。所以让孩子单独思考,或许会比强制地改变他的行为更有效果。同时这也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我很敬佩这里的老师,耐心,并且尊重孩子。就是在老师这样的引导下,池亦洋不仅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发掘出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呢!但是,如果当我们真的遇到像池亦洋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怎样处理呢?是像大李老师那样还是? 三、学会尊重孩子,学会“南风效应”。 在这个纪录片里,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这里面的老师都是很礼貌的讲话,每次都带着“请”字,这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很多时候,行动要比言语更有说服力。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里面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威力,比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一上来就用它刺骨的寒风拼命的刮,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风,把大衣越裹越紧;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暖和,顿时脱下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则被称为南风效应。如果我们把南风效应运用到教育上,特别是在如何对待那些在成长的道路上偶尔犯错的孩子身上,一定会有这更为神奇的效果。有时候南风效应就像“小人国”里的老师们做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下来思考一番,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