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兼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并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岁时风俗、人生礼仪,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史中有错综复杂的作用。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智慧、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健康的美感,培养高尚的情操,鼓舞着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它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由于民间美术自由的表现形式和天真活泼的孩子有着异曲同工的特质,作为教师,将民间美术的优秀特质提炼并运用到孩子的课程中,惊喜地发现在这些美得熏陶下孩子的一些变化。
一、感受美。
1、色彩的心灵撞击。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民间美术作品通常都具有绚丽夺目的色彩,这种色彩对孩子来说冲击非常大,孩子通常就一下子被吸引,孩子在观赏色彩的同时又有自己的感受,我清晰的记得给孩子欣赏印染花布的时候,花布上五颜六色,孩子看的投入,我就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块 花布啊。”我们班的汪歆蕊马上抢答:“我最喜欢红色和绿色的那个,看的我好开心想跳舞。” 这时候孩子们都七嘴八舌说起来,让我惊喜的是孩子能将色彩与生活中自己的感受结合在一起说,这独特强烈的颜色带给孩子不同感官刺激。
2、造型的艺术美。
在一堂泥塑活动前,为了课程铺垫,我给孩子欣赏了一些陶土做成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中不乏有形状各异的人,还有各种生活物品。我让孩子猜猜这都是什么,孩子们都插嘴说道:“这个是土做的东西”、“这个是用泥巴堆起来的”,我继续引导他们这些都是什么样子的泥土呢,孩子们继续回答:“和跳舞的人一样,”这个孩子说的是跳舞的女俑,我说你能上来学学她的动作吗?孩子走上来大胆的表现他看到的样子,孩子们一个个都跟着学,嘴里还喊着:“好漂亮啊好漂亮。”后来又展示了好几组造型不同的泥塑,孩子们看完后还会在下面自己议论比较,田田他和一旁的姜晨宇讨论说:“我最喜欢那个人(他用手指了指兵马俑的图片)像解放军一样。”旁边的女孩子说:“我喜欢跳舞的那个,像公主一样,我也和她一样会跳舞。”说着还比划起动作来。孩子们在直观的观察艺术品时同样也会观察到民间美术工艺品带来的造型之美。而我在听本园邵老师教授的印染课时同样也发现“对称”这个造型中班的孩子们很感兴趣,民间美术中很多都使用到了对称之美,剪纸、印染、风筝、年画等等,这些民间艺术都给孩子带来造型上的艺术美感,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美。
3、稚朴的光芒。
从民间美术的创作材料来看,大多都是低廉朴素的、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质,如:泥土、木头、竹子、石头,稻草等,这恰恰体现了民间美术的朴素之美。民间美术在加工的制作过程中,不像其他美术制品那样精细严谨,它带有制作者的一些娱乐性,它不是强制要求的作品,他是怀揣制作者美好愿望或表达理想的一种创作,这恰恰体现了它稚朴本质中的稚,也像极了孩子不造作,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特性。孩子在这种稚朴的艺术光芒下,更容易感受到民间艺术品他所表达的情感,这对孩子性格方面以及在情绪的表达上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