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剪纸,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部分,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民间剪纸艺术,主要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来表现艺术,造型简洁夸张、不拘一格的质朴特性与幼儿美术有着共同之处,让幼儿初步接触、了解民间艺术,有助于幼儿了解民族文化,发展审美情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结合幼儿园《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民间美术活动研究》的课题,探讨如何利用环境的隐形课程及教师的指导策略,让幼儿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对民间剪纸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培养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陶情冶性,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
幼儿 剪纸 环境 指导策略
正 文: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教育,吸取和利用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样,不但能使幼儿在现代文化氛围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能扩大幼儿的眼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民间艺术的种子,这也是现代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民间美术众多的范畴中,剪纸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剪纸,它具有源渊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却是对它了解的很少。如何让幼儿园中3-6岁的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从而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
一、与环境对话,在互动中提高幼儿对剪纸艺术的认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即课程”,而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隐性课程。辛帝纳也曾说过:“虽然人生和遗传有关,但是环境更能改变生活。樱草花在低温中开红花,在高温中开白花。这些不同的反应,主要还是由于环境的不同所致。”环境在一个人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温床,能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们首先从环境入手,在剪纸环境创设中,将丰富多彩的剪纸文化融入其中,让幼儿身临富有剪纸艺术的环境氛围中,与其对话,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学习剪纸文化。
从传统观点出发,装饰富有剪纸特色的环境空间。营造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能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剪纸艺术中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因为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所以,我们在装饰剪纸区域时,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的原则。
(一) 巧妙的利用环境空间。
为营造幼儿园剪纸的氛围,我们在整体上对幼儿园剪纸长廊进行了设计与规划,使幼儿一跨进幼儿园长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剪纸艺术氛围,产生探索的欲望。首先,在走廊的一侧上方悬挂了以红色的剪纸图形造型为蓝图的灯笼,让幼儿在视觉上先有一个感受;其次,在长廊上方,悬挂了以雕刻为主的不同人物造型、几何造型等,让幼儿了解剪纸的不同种类;其次,在长廊的两侧墙壁上,则是张贴了不同的民间剪纸图案,一个图案一个故事。这样创设,大大丰富了视觉审美的立体层次,对活跃空间和营造氛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环境效果更加整体性和立体性,让整个布置浑然一体,呈现出别样的立体构图画面,丰富了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这些剪纸艺术作品,回忆相关的经验,可以不时唤起幼儿参加剪纸艺术活动的欲望。
(二) 合理的布置操作空间。
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我们又合理的布置了幼儿的操作空间。一张张小小的操作台靠墙摆放,一块块小小的垫子靠桌摆放,这样,让幼儿能不受位置狭小的束缚,自由地享受剪纸艺术。同时,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工具、资料等,以萌发幼儿动手剪纸的愿望,给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机会。
由于幼儿对于剪纸艺术不是很熟悉,怎样让幼儿对剪纸艺术逐渐熟悉,并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我们遵循由简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操作台摆放一边的墙上,结合民间元素,以荷花开放的不同造型来表示剪纸的难易程度,从花苞——花开——花放,周围则张贴难易程度不等的剪纸范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根据不同难易的示范,进行操作。而在操作区的另一边墙上,则是幼儿作品的展示区,将幼儿创作的剪纸作品运用到环境中去,使之成为环境创设的一部分,为幼儿提供了展示、欣赏自己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二、与策略做伴,在指导中提高幼儿对剪纸的技能的掌握。
幼儿园剪纸活动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去剪是不行的,学习一些基本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 与游戏相结合,让幼儿产生剪纸的欲望。
新《纲要》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态度,提高幼儿的剪纸激情与兴趣。例如,对于刚接触剪纸的小班幼儿,如何使其对枯燥的剪纸活动感兴趣。首先,我用童谣的形式指导幼儿掌握剪刀的方法,吸引幼儿参与进来。同时,我把其贯穿到角色游戏中——小吃店、娃娃家,客人要来用餐吃“面条”,老板、爸爸、妈妈要为客人准备“面条”,让幼儿在老师提供的剪面条的纸上制作“面条”, 通过游戏这座桥梁达到教学目的,让幼儿在获得成就的喜悦中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 与经验相结合,让幼儿产生剪纸的思路。
在剪纸活动中,幼儿的审美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剪纸创作。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去感受、发现环境中美的事物。例如,在活动开展初期,我们会带领幼儿到校园内进行参观,开阔剪纸的思路;对于刚开始进行剪纸的幼儿,对于剪纸,只会无目的地把一张纸进行随意操作,剪出简单的图形,这时,要求他们剪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于是,我就是引导幼儿剪出几种图形,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图形进行组合,引导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的剪纸活动转入有目的、有创造的剪纸活动,进而设计了“树上的水果”、“各种各样的树”等内容。
(三) 与领域相结合,让幼儿产生剪纸的动力。
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不同领域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领域之间的的互动和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整体效应。实施多领域渗透,以收到相辅相成之效。例如,在剪纸活动《树》中,通过欣赏不同形态的树的图片,让幼儿们了解树的特点。并让幼儿们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幼儿们在和同伴合作剪树时,粗粗的树、矮矮的树、弯弯的树……在玩中进一步感知了花瓶的特征;在剪纸活动《鱼》,幼儿将鱼通过用几何图形组合的方式剪好后,尝试用各种线条装饰鱼,也有一种不一样的效果。本次活动在达成剪纸教育目标的同时,还渗透着多方面的教育,大胆运用剪刀,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让幼儿给每一条鱼用线条进行装饰,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让幼儿欣赏美丽的热带鱼,有着视觉的效果,培养了幼儿的欣赏能力。
剪纸是一门集动手、动脑和想象创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它在培养孩子耐心及细心结合,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剪纸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但是如何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如何发挥幼儿的剪纸创造潜能,如何提高幼儿的剪纸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
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又能促进心灵,相信这门跳动于指尖智慧的艺术,会带给幼儿快乐和希望。愿我们的幼儿用灵巧的小手剪出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图案,以此培养具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2002,(8).
[2] 郭白星.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3] 张卫民,曾红,詹霞.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4] 早期教育美术版[M]. 江苏教育报刊社 2008,(10).
[5]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J].中国幼儿教育周刊第80期.
[6] 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 儿童脱稿自主剪纸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探究[J].学前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