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纸是中国传统民间印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吸水性纸张用折叠、绞夹、卷曲、搓揉、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浸、罩、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各种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为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和表达能力,增强幼儿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我们将染纸引入了幼儿美术活动。通过几次活动的开展,大致归纳出几点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一、在丰富环境中充分欣赏
把民间艺术渗透于环境布置中,创设与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感受民间艺术和表现民间艺术的机会与条件。我在活动室里布置了一块“有趣的印染”专题墙,装饰了肚兜、手帕和风筝等印染作品,这些作品透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幼儿参观完专题墙,不由得连连赞叹道:“啊!这些东西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这是幼儿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民间艺术的感悟与赞美。
二、在自由探索后对比分析
由于印染所需技能较少,凭借老师的语言描述,幼儿就能理解操作的步骤,重点是老师要用鹰一样的眼光来挖掘幼儿作品中的教育价值,而不需要过多的示范。首先,让幼儿自由的印染,会出现多种不同颜色和花纹的染纸,其中会有几种典型的情况:有的孩子染得颜料面积太小,留白过多;有的孩子用了对角折法,图案是辐射状的;有的孩子是对边折法,图案是横条状的;有的是无规则的折法,图案又有所不同。老师可以直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小朋友们说说你是怎么折的,选用的颜色是什么,这张和那张比起来怎么样。从对比中,孩子知道了留白不能太多,纸要折小一点,习得了对边对角等多种折法,选择的颜色不同,染出来的感觉也不同。
三、在不同材料中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由浅人深,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民间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我们期望孩子印染时,在图案设计和配色方案上有独特思考,能考虑构图和色调的搭配。因此,我们投放的纸张是不同形状的,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引发他们不同的折法。一开始投放的颜料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组只有蓝、紫、绿等偏冷的色调,有的组只有红、橙、黄等偏暖的色调。教师再对两组幼儿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你的感觉,是冷还是暖。这就让孩子学会了冷暖色调。再次印染时,有的孩子嘴里还念着:“我想染一张冷色调的。”
四、在多元评价中提升经验
在作品展示和展览中,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作品送到前面让老师展览,即使那是许多人看来很不成功的作品,孩子仍然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评价。所以我认为评价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评价来开展。
幼儿自评:“说说作品中最满意的地方,美在哪里?每个幼儿都因其个性的不同,作品也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使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幼儿互评:“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幼儿通过互相欣赏,互相观察来了解他人作品的内容。让幼儿在互相学习、交流、观察中取长补短,能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师评价:染纸活动中,可以从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独立性、用色、创造性等方面对幼儿染纸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也可以从色彩与图案构成、想象与创意等方面进行作品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对他们予以认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总之,在印染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环境让幼儿充分欣赏,让孩子通过自由探索,对比分析,并且尝试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来渗透构图、色彩等教育内容,最后在多元评价中为孩子的二次创作提供空间。通过染纸活动,让孩子们增强对色彩的敏感性,增进对民间美术中对称、均衡等形式美要素的认识与理解,萌发对民间文化和艺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