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秘密>>这本书我前前后后浏览了几遍,第一遍,我翻了翻看了个大概,第二遍,我被其中的案例吸引了,这本书里运用了许多的案例,让我惊叹作者敏锐的洞察力。说实话,如果不看这本书,我压根儿不会想到秘密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前言中的一句话点醒我这个梦中人:“秘密的教育学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力和自主。”我觉得真是太精辟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或许也有过一些值得珍藏的童年秘密,只是我们没有太在意也或者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童年的一些体验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会波及我们的一生。
我喜欢书中所列举的大量的有关“秘密”的例子,自己也有过一些体验,向老师撒善意的谎言,守着朋友公开的秘密、为了自己不受家法而向父母撒谎……儿童的心理世界有着和成人不同的梦幻和离奇,而且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深埋心底的秘密,也许有的秘密直至成人后也没有被揭开或者发现,但成为长大后独自回忆的美好片段,所以儿童时代的秘密是纯净的、幼稚的、美丽的,这不同于大人之间增添了“金钱、交易、利益”的秘密,这些东西已经让秘密变味儿了。
在书中的众多“秘密”中,很多表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对父母的爱心、对朋友的忠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需要保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独自面对的小挫折、小问题等,其实“秘密”在时不时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行为、人生观、价值取向等,也许就是小时候一个秘密成就了我们性格中的某些元素,看来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秘密”的作用。
联系我们实际工作中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其实我们有时成为分享孩子“秘密”的人,幼儿教师就是有这样的特权,当孩子在你的耳边诉说着“悄悄话”时,你就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这时的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和你分享秘密的那个孩子?当孩子为了某种目的不讲真话时,也许他就是为自己保留一些面子、少一些批评,“撒谎”成为老师界定这种行为的名词。在书中明确指出“5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说他撒谎,而是编故事”。因为“5岁的孩子还无法清楚地辨别真与假,可能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混为一谈”。用“撒谎”一词太不适合他们了。当发现孩子在游戏时间神秘行动时故意回避教师视线时,我们应该作何反应?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懂得孩子不是透明的、我们也不应该要求孩子在我们面前全透明。为什么要知道孩子所有的事情呢?换位思考一下,你愿意让他人钻进你的心灵、洞察你的隐私吗? 揭露他人的隐私就如同把人最后一点遮羞的衣服扒光让人赤裸裸的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想一个正常思维的人应该都不会愿意的吧。其实,孩子也是这样,他们也会抗议,只是某些时候孩子更多的是用哭声来传达信息,作为教师要学会读懂。
“尊重孩子”不是一句空话,和孩子的互动应该从表面深入到内心,尊重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样也要尊重孩子的秘密。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孩子听话,认为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尽相同,在幼儿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上下楼梯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孩子喜欢跳楼梯台阶,因为一些预见的危险,我们一般总会当场阻止,孩子却不会领情,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为之,孩子们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原因但是有多少人能愿意沉下心来去从中读懂他们的需求呢。我现在带的孩子是我从小班带上来的,小班的时候这些孩子很可爱,他们在排队的时候总喜欢抢着排在第一个,因为排在第一个的孩子可以被老师牵着手走,在孩子们看来这就是一种被呵护重视的优越感,被老师牵着手满足了他们内心的一种需求,被人关爱被人重视的满足,这就是旁人所不能及的。而我们总是讨厌孩子争来抢去的,忍不住要呵斥。我们常抱怨要做的事太多太杂时间总不够用,忙忙乱乱没有时间去用心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为了省心我们更愿意让孩子按部就班按照我们的节奏来活动。
《儿童的秘密》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小班的上学期,在进入冬季后这些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些孩子尿湿裤子了,内向的孩子发生这样的情况后往往采取不声张的态度,如果老师不够细心的话,发现不了就会产生矛盾。还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我在小朋友起床后拖睡室那里时,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滩水,再一看这一滩水的下铺床板上有一个湿的印子(这里没人睡,是有人坐的),我的第一反应地上的水肯定是尿,是谁?我环顾周围肯定了一个小朋友,我先摸了摸她的床,不潮,我再一次确定这个小朋友是在穿鞋的时候尿急了尿在身上的,果不其然,一摸她的裤子就是她,那个小朋友像个没事人一样不声不响在那儿吃点心,我悄悄走去叫她过来,帮她脱下裤子安排小朋友坐在被窝里同时打电话请家长送裤子来。事后我想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定是怕其他孩子知道被他们嘲笑,因为在小朋友的眼中,她是个能干的孩子,而对她自己来说,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失误,在她自己想来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最好不被旁人知道所以如此采取不声张的态度,可以说这也是孩子的隐私,对此老师应该尊重,不要大声嚷嚷悄悄进行即可,给孩子挽回一点尊严。
其实这样的案例很多,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总能发现一二。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处理孩子间的一些问题时往往过于急躁,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慢慢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根源,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有着更深层的意义。看到孩子发生矛盾、碰到困难急着想去干预或者代劳,还不如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给孩子充分时间和发展空间,使其更好的随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壮大,生命将会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