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提问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学技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它对教师如何上好集体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启发性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也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幼儿园,启发性就是教师充分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基础上,提问儿童的认知冲突处,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是有互动中来。可以说,启发性是教师提问的灵魂,教师提问地过浅、过深都不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正如维果斯基所说,只有在最忌发展区内进行提问,才能由潜在水平变为现有水平,这对提问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启”,引导幼儿的“发”。
2. 趣味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游戏”的东西是幼儿的天性,有趣的东西能够让幼儿感到乐此不疲,而且充满着兴趣和探求的耐心。教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提问儿童具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他们会不断探索问题的答案,参与师幼互动。
3. 发展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创设有效的提问,支持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某些能力与行为发展,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发展特别迅速,环境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内显得特别的重要,心理学称之为敏感期和关键期。幼儿在每个阶段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又不是一样,比如语言发展关键期和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幼儿使发展的个体,每个阶段需求不一样,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眼光放在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预测可以达到的水平,提问幼儿。教师真正的做好在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 整体性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更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位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身心整体的发展。幼儿不仅是知识增长的个体,而且是情感态度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注重幼儿情感、态度与习惯的养成和发展,其实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
5.差异性
所谓差异性是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对于发展较快的幼儿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发挥在那比较慢的幼儿相对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得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体验成功。正如《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总每个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二)丰富提问的形式,避免形式化提问,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现有水平与尚未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教育应该着重于“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育,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是不是,对吗”等这些形式化的提问。表面上课堂的气氛达到了,但是幼儿实际上并没有学到实际性的东西,即教师没有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具有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在新的理念熏陶下转变提问观念,教师应该丰富在课堂上的提问形式,将直问、设问、追问、反问多种形式并用,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推动幼儿的发展。同时要改变在课堂上“满堂问”的做法,针对班级幼儿实际情况、发展状况等来设计相应的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问题。
(三)教师的提问应着眼于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的提问要兼顾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促进幼儿认知、技能发展的同时,考虑幼儿的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一节课让幼儿知道教师认为重要的一些答案,比如在案例《美丽的孔雀》中教师让幼儿知道了对比色又能怎样,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他只是知道死记住对比色这个代词,而不知道现实的运用对比色,教师通过提供对比色来让幼儿画出孔雀,这会使幼儿在认识到对比色的同时又感受了美。因此幼儿园教师改变过去的向幼儿“灌输知识”的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对于幼儿而言,情感、智力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活动的展开就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幼儿这些方面的发展。
(四)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正如陶行知所说:“解放幼儿的头、脑、手、眼睛等,使幼儿获得学习的自由和动力。教师要蹲下和幼儿说话,摒弃自己的霸权地位”。对于幼儿而言,答不出教师心目中的预设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是不断发展和建构自身知识机构的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如果幼儿习惯了“被操控”,那么幼儿的积极性就无法得到发挥。建立师幼互动“平等对话”,循循善诱,层层诱导幼儿思考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