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天早晨入园接待时,总是有家长对我说:“老师,请你叫XXX多喝点水;老师,XXX感冒了,有点咳嗽,嗓子有点不舒服,麻烦你给他多喝点水……”放学离园时,总会听见某些家长一接到孩子,就问:“今天你喝水了吗?”还有些家长一接到孩子,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开水或各种饮料让孩子喝。每当听到或是看到这些,我总觉得有点纳闷:说句实在话,我每天除了定时让孩子喝水外,还会根据幼儿个别差异或特殊情况提醒他们喝水,为什么幼儿在幼儿园的喝的问题,还是会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呢?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 家长 喝水 习惯培养
正文:
情景一:
每天早上入园接待时,总有个别家长对我说:“老师,请你叫XXX多喝点水;老师,XXX感冒了,有点咳嗽,嗓子有点不舒服,麻烦你给他多喝点水……”
情景二:
每天下午放学时,总会听见一些家长刚接到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今天你喝水了吗?”还有些家长一接到孩子,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开水或各种饮料让孩子喝。
每当听到或是看到这些,我总觉得有点纳闷:说句实在话,在幼儿园我们每天除了定时让孩子喝水外,还会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或特殊情况提醒他们喝水,为什么幼儿在幼儿园的喝水问题,还是会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呢? 出现以上现象,无疑就是家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的饮水量不足。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俗话说:小宝宝是水做的娃娃。年龄越小,身体中的含水量就越高。幼儿身体中的水分约占其体重的70%—80%。如果幼儿的失水量达体重10%以上就会危及生命。5—6岁的幼儿每天每公斤体重需80—100毫升的饮水量。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每天要喝十几杯水,因为孩子平时吃的牛奶、蔬菜、水果和米饭等食物中都含有水分,这些补充了孩子需水量的60%—70%,那么剩余的30%—40%就必须要靠饮水来补充了。而幼儿好动,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快,所以对水的需求量证就会比成人多。当幼儿口渴要求喝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虽然,我们平时经常提醒孩子们喝水,并且在每次饮水时都会说出最少两杯啊!但这个提醒的作用有多大呢?如果老师提醒,有的孩子只喝一个口水润润喉咙;还有的孩子接了满满一杯水,却只喝了一两口,把剩下的全部倒掉。如果老师不盯着,孩子们就会接很少的水,有的甚至不喝。
其实,喝水是小事,也是大事,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只要用心,任何小事都是可以做出大文章来的。怎样让幼儿认识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呢?
一、 利用调查和生动形象的活动,通过家园配合,让小班孩子了解喝水常识。
(一)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我们可以在暑假的亲子适应班向家长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幼儿在家的喝水情况,如每天的喝水时间,喝多少水,喝什么水以及特殊的习惯和偏好。同时,可以利用亲子上课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饮水量和培养习惯的要求,建议家长在家中逐步改变一些不良的饮水习惯,以提高孩子入园的适应性,并可以建议家长在孩子入园初期,每天接孩子时给孩子带瓶水。这样做,第一,家长会从教师的调查和建议中,感受到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从而更加信任;第二,孩子入园初期,环境的不适应、情绪的不稳定,会使幼儿的需水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而实际上孩子因为初入园的紧张焦虑以及生活自理的不足,又会使饮水量下降,所以及时补充水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果老师常常建议家长回家多给孩子喝水、多吃水果……家长已经当着我们的面做到了,难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吗?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和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的逐步增强,每天带水接孩子的现象也会自觉地或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减少。
(二)通过各种活动,规范幼儿的喝水常规。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孩子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的活动来引导孩子喝水。让幼儿良好的喝水习惯与愉快主动的喝水相辅相成的。
1、像小花一样喝水。
孩子在入园的一段时间里,肯定还有很多孩子有拒绝喝水的现象,那么我们可以依据小班幼儿直觉形象的思维特征,在自然角中摆放两盆植物,一盆每天浇水,一盆不浇,引导孩子观察。让孩子在慢慢地观察中发现,不浇水的花“躺下”了,生病了;而每天喝水的花,还好好地站着,没有生病。从而让孩子知道不喝水会生病,会躺下。同时,可以让孩子在喝完水后用自己的小水杯接水浇浇花,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小花的变化,发现小花的新变化,并告诉他们:小花站起来,是因为它喝饱了,它的身体里有水。那么,在孩子的观察中,在师幼的互动中,孩子会懂得多喝水,身体棒的道理。
2、学会排队喝水。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排队喝水往往会出现你推我挤的现象,水洒了一地,饮水量也没有达到。怎样引导小班孩子学会排队喝水呢?我们可以利用户外活动中“走小路”的游戏,用彩色即时贴剪成一条红色的小路,贴在饮水桶前排队的地方,引导孩子在喝水时站在“小路上”,这样,孩子学会了排队喝水,而老师站在饮水桶前也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幼儿的饮水情况。
二、 通过喝水记录和自我观察,培养中班孩子的喝水习惯。
进入中班的孩子,基本上能按时喝水,但仍会有个别孩子出现不爱喝水、少喝水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在班上尝试进行喝水记录。我们的喝水记录可以用日记录本和周记记录表两种方式体现。日记录本可以由孩子记录。让孩子们自己讨论、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标记记录。每天早上,让他们先写上日期,在每次喝完水后,自己自觉地在记录本上画出标志,那么,这样长期下来,喝水就会逐渐成为孩子们每天必做的自觉行为。
而周记录表就由老师设计,体现所有孩子从周一到周日的喝水量。每天,让孩子在离园前版倚天的喝水杯数点数出来,在周记录表上填上数字。这样,既可以做一周喝水量的纵向比较,也可以与其他孩子做横向比较,既可以关注自己、管理自己,也可以关注他人、督促他人。然后在每周一,让孩子计算出上一周的喝水总数量,无形之中,将数学中的点数、统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等经验运用到了记录过程中。这样,孩子在园的喝水量保证了,也逐渐形成喝水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项活动延伸到家庭中,让孩子在家喝水的意识也增强。
为了保证幼儿饮水量,我们也可以让中班孩子学会观察自己的小便颜色。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尿液呈茶色或深黄色,说明自己的饮水量不足,“上火了”,就要去喝水;如果尿液呈淡青色,说明饮水量过大,就要适当控制饮水量。
三、 自带水壶喝水,培养大班孩子的饮水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入小学奠定基础。
孩子进入大班后,已经向往小学生活了,那么,我们可以让他们向学的哥哥姐姐那样,自带水壶到幼儿园。也
喝水看似简单,培养孩子自觉自愿的喝水行为却并不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采取好的方法,并坚持做到,那么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喝水的习惯也就必定不是一句空谈,孩子在幼儿园的喝水问题也不会再成为家长的心病。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教育学》 梁志燊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儿童卫生学》 朱家雄、汪乃铭、戈柔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前教育研究》 2004年02期: 颜玲 《让婴班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5、《儿童与健康》 2010年07期: 何利 《保育员经验谈:培养幼儿的喝水习惯》
6、《成功(教育)》 2011年02期: 吴彩萍 《培养中班幼儿的饮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