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读《陶行知喂鸡》有感(中二班 邵老师)
发布时间:2016-02-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邵老师

 读陶行知喂鸡案例有感

广化幼儿园  邵冰青

    这一暑假,我阅读了《师德典型案例评析》一书。此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案说理,引用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来引发人们对师德的讨论和思考。一个个现实、形象的案例吸引我愉悦的读完了全书。

    陶行知喂鸡的故事也是书中的案例之一。说的是有一次陶行知到武汉大学演讲时当堂做的一个实验:陶行知掏出一把米撒在讲台上,然后按住一只大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公鸡的嘴,把米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米。于是,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讲台上,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边走边开始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如果你强迫儿童去学,把知识硬灌给儿童,儿童是不会接受的。相反,给儿童一定的自由,让儿童自主的学,儿童才愿意学,才能学得进去。”

    陶行知喂鸡这一案例,引发了我对激发儿童学习自主性的思考。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儿童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教好固然是儿童学好的前提,但儿童能否学好,终归取决于儿童是否能自主自愿地学习。离开儿童的自主自愿,每天排十节课,早晨、中午、傍晚也排满课由老师去灌,效果也不可能好。我们应该在激发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上多思考、多落实。

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呢?           

     第一,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教学中要 变“教师为中心”为“儿童为中心”,  就是应让儿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儿童动嘴、动手、动脑。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先之先生:“行是知之始。儿童参与学习可以增强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给儿童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  

    第二.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不能迫使儿童去学,要使儿童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儿童 ,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儿童,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儿童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从而张扬儿童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儿童真正融入课堂,将知识变为一股股溪流融入心田。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和儿童互动,多鼓励儿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激发保护儿童发表见解的欲望,应尽量去肯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尊重和采纳儿童合理的想法。魏书生激发儿童自主学习动机的“商量,商量,再商量”的办法就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三、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创设情境,突出学习材料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儿童能够自主的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如采用儿童喜爱的多媒体技术,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如让儿童自编自导故事剧,让儿童做演员来演示生活中的情境等等。总而言之,教师应学习陶行知,把实验、把生活引入课堂,使儿童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中感到新鲜又好奇,使儿童的学习热情得以提高。  

       总之,老师要想办法把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要让儿童主动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内容。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个不善于自主学习的人是难以取得大的成就的。所以,老师不仅要把有限的知识教给儿童,更重要的要培养儿童自主儿童的热情和习惯,使得儿童离开了老师、离开了学校也能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我想这才是教育不可忽略的本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