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观《音乐之声》有感(中四班周老师)
发布时间:2016-0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老师

 《音乐之声》观后感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周小钧

记得是在高中时第一次看《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当时主要是被里面的唯美爱情,女主角玛利亚的热情,孩子们的可爱所吸引与打动。玛利亚抱着吉他,带着七个孩子,徜徉在蓝天白云之间,这场景让人羡慕与陶醉。高中时人压力比较大,看完这部影片,感觉自己对未来多了一份信心与期待,感觉自己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净化了心灵,沉淀了浮躁,压力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消解,情绪在那唯美的山间风光中消散……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音乐的教化功能,它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缓解了我的压力,启发了我的灵感,重拾了我的信心。

而这次寒假我又看了一遍《音乐之声》,在国庆期间,带着自己的那一点浅薄的音乐艺术知识,我又重新品味了这部影片,感觉对音乐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首先,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儿童真的有一种艺术本能,他们生来具有一种潜在的艺术灵性和能力。虽然在严肃的家庭氛围中的七个孩子没唱过歌,但是在玛利亚的引导与启发下,一曲欢乐有趣而又动人的《哆来咪》产生了,他们内在的那种音乐潜能被挖掘出来了。一旦这种音乐之门被打开,那门后将是一片广阔崭新的浩瀚世界。在这种影响下,孩子们又带来了轻松愉快而又有点俏皮的《孤独的牧羊人》以及在家庭晚宴上表演的《晚安,再见》,我觉得这些都是他们艺术潜能的发挥。

再者,我觉得这部影片把音乐的本质阐释的很好。就音乐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就像影片中的玛利亚,她刚开始出场时在山间情不自禁的歌唱,那是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流露;在去上校家时的歌唱,那是对未知事情的害怕与期待的矛盾心理的展现;莉莎与库劳的情歌对唱,那是对爱情的憧憬与陶醉的表现;还有上校特拉普两次唱《雪绒花》,都反映了他不同的生活情境与心境……

音乐也有着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能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能训练儿童的听觉和发声。

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我觉得特别的感人。一个是在妻子死后,家里不再有歌声的上校,他的心被孩子们唱的《音乐之声》融化。他情不自禁的跟着唱起了他久违的歌,音乐重新叩开了他的情感之匣,他的心被孩子们的歌声唤醒。在那一刻,他们封存的亲情都得到了释放,因此,他们深深的抱在了一起,我的眼泪也跟着他们的拥抱一起流了下来。这是一种感动与高兴还有幸福。另外一个场景是在影片最后,上校特拉普饱含深情的沉痛再唱《雪绒花》。那歌声传达了一种深深的爱国之情与对纳粹的反抗,还参杂着一点无奈,他哽咽了……玛利亚机智的接了上去,然后带动全场的人一起唱。所有人的爱国情怀都被唤醒与激发,那种场景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颤。我也在心里感慨:原来音乐有这么大的魅力!我也进一步理解了古代打仗前鼓舞士气的各种敲锣打鼓及歌舞表演……

⑶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玛利亚和孩子们用木偶剧的形式将《孤独的牧羊人》表现出来,轻松愉快,诙谐有趣!这种音乐表演给上校,男爵夫人还有那个音乐制作人带来了震撼与艺术享受。因此,男爵夫人不禁感慨:你从来没告诉我你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音乐制作人也一直想方设法让七个孩子去登台表演。

⑷音乐还是音响的艺术和时间的艺术

除了基本特征外,音乐还有其功能作用。

⑴音乐有着教化功能

      音乐能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净化心灵

这一功能在影片中几乎处处有着体现,尤其是玛利亚与孩子们在山间的吟唱和最后全体齐唱《雪绒花》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音乐能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这一功能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有体现,就像我在开头所说的高三时的情形。同样,在影片中,音乐带给了玛利亚智慧和灵感,带给了孩子们创造力,也带给了失恋后的莉莎以信心。

⑵音乐有保健功能和娱乐功能

影片中玛利亚带孩子们野炊,爬树,划船,教他们唱歌,孩子们都异常的新奇,非常的高兴,这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他们的歌声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灵魂得到净化,身心得以愉悦。

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上校一直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登台表演,我觉得他注重的是孩子的音乐体验与享受,而不是为了赚钱与荣誉而让孩子在外在压力下训练唱歌。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今社会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很多现象。比如:①强调技能培训,忽视美育教育。有很多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让那么小的孩子做到怎么怎么样,而忽视了孩子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设想孩子都感受不到艺术带给自己的美的享受,怎么可能会很好很快的学好?②艺术我觉得的是一种高雅,让人享受的东西,现在有的却变成了应试教育,变成了加分的砝码,变成了所谓的一技之长。一些家长不惜牺牲孩子的童年,让孩子接受高强度的成人化的专业训练。拿弹钢琴来说,一个指法要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孩子学了艺术特长,却过早的失去了对艺术美的感知兴趣。今年暑假的钢琴考级,我发现好多小孩子都来考级,一个八岁的小孩子竟然考八级了,她说她每天都要练好久钢琴,都没时间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听了不知是为她的钢琴技能高兴还是为她的童年剥夺而难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重视对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

我们知道,6岁前的孩子大多属于无意意识,他们更易在不知不觉中,在快乐中学习各种知识,我觉得应该让他们在感受音乐中爱上音乐。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活动,引导他们唱歌,让他们自由舞蹈。我想这样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天生的好动性在音乐中得到满足,他们得到了快乐,而且音乐本身的律动性和感染性给孩子们带来了愉快。在体验音乐的同时体验快乐,多好!就像影片中的玛利亚教孩子们的《哆来咪》,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律动中自由舞动,他们体验到了音乐美,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们还可以尝试在游戏中让孩子接受乐器,比如说钢琴,让孩子体验到它其实也是一个“玩具”,只不过是个大玩具,激发他们自己上去摸一摸,玩一玩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我想说的这里的环境,一方面是大自然的环境。我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是最原生态,最富有生机和美的艺术宝藏。在大自然里,孩子们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听到飞鸟虫鱼的鸣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音乐……我觉得这些都是有利于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和才能创造的。班得瑞就是在深山老林里创作了诸多天籁般的钢琴曲,比如《童年》。所以,我们的家长,老师应该多带孩子去踏青,去郊游,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美,就像影片中的玛利亚一样,带孩子们去野炊,并创造性的用窗帘做孩子们的制服。另一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和活动。虽然我们做不到像玛利亚那样可以随时唱出优美的音乐,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平时多收集一些音乐,在吃饭,讲故事,做游戏时可以播放,让孩子们在无意识中体验音乐,在音乐的律动中自发的做自己的各种事。我们成人平时还可以哼唱一些歌曲,在宝宝睡觉时哄他们入睡等。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我也觉得孩子学习音乐不是为了炫耀,孩子弹琴也不是为了考级,我们的音乐教育也不应该是应试教育,而是在于如何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应该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表达。对孩子而言,过程远胜于结果,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远比其它为了考级而做的强迫训练更为重要。就像影片中,当玛利亚带孩子们野炊,户外活动以及生活中体验表达并享受音乐时,孩子们学的快而好,当后来男爵夫人和那个音乐制作人让孩子们排练登台表演时,孩子们不快乐,体验不到音乐的美,他们说唱不出来。当然这也不排除他们思念玛利亚的原因,但我觉的最根本的还是他们唱的情景与性质发生了本质改变。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过程,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儿童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音乐来让他们表达自己,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品格,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儿童进行简单的艺术技法的学习。就像影片中玛利亚先教孩子们唱准七个音符,并教他们填词,编成一首歌,有旋律又有歌词,朗朗上口,更能有助于孩子们的理解,增加他们体验程度,孩子们也能从音乐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愿我们的儿童音乐艺术教育越来越真正的好,我们任重道远!加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