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小三班 叶晔
寒假里,我在闲暇的时候拜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看完之后颇有感悟。他让我如何对关爱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让我对今后与孩子交流生活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孩子关注的每个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提到李跃儿教师在5岁的杨一凡身上看到了一个孩子不断接受教育过的程。从孩子的方面出发,孩子也希望成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想法。这让我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认识到,我们也应该秉持这样的理念。从孩子的观察角度,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是内向型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往往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你问他,你想要什么?他只是看着你。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不是简单的一心一意的爱孩子,而是把爱和智慧提高到了很高的一个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看到一个小孩,眼里只有爱,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这样,泛滥的爱并没有对孩子的成长有诸多的益处,爱超越了负荷,会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心灵去感受,了解和熟悉孩子。
之前,我遇到一个这样的孩子,他不能沟通,与教师、同伴没有正常的交流,不管我怎么说,也无法改善这种情况。他只会用天真无邪的眼神看着你,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面对这样特殊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开始关注儿童的言语。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他并不知道如何参与其中。他无法理解游戏的规则,所以他在游戏中并不能体会到快乐和存在感。后来我就用游戏这个话题介入和他聊天,他居然和我说了只言片语关于游戏的话题。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也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所以,每一个特殊的孩子,我们都可以想办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这并不能用仅仅的爱心来达到。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细节,从他们的眼神中了解他们真正的想法。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爱孩子并不是仅仅照顾他们的校园生活,不能走进孩子内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更加关注较为内向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融入班级大家庭,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