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看了看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看到一半赶紧介绍给身边生了小宝宝的朋友,愿她们现在读起来还不晚。再思考了自己平日里的工作,发现,人的童年不应该跟随在父母、老师的指定、计划,要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儿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也有自己的情绪,我们要了解孩子,现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拿着一个红薯,艰难而笨拙的剥着皮,父亲毫无察觉的想:按孩子这样的速度,恐怕半天也吃不到。于是,爸爸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愤怒的大声哭了起来,父亲慈爱的说:别哭别哭,真是太心急了!父亲以为是孩子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的把剥完的一半放在了孩子手里,可是,孩子却将红薯愤怒的扔到了地上。这一仍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个矛盾的产生是因为父亲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自己吃的秩序,儿童成长的需要没被满足才使他愤怒。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过年的时候,我的堂弟带着我不到两岁的小侄女也去我奶奶家过除夕,我们北方除夕夜是要吃饺子的。在我弟媳妇儿给我我小侄女准备食物的时候,用榨汁机把蔬菜榨出汁再过滤出来,用蔬菜汁和面做出各种又好看又好吃的饺子皮时。奶奶唠叨说你们现在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长大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于是想起我小时候在农村奶奶家长到上学,小时候跟小伙伴抓蚯蚓,爬树摘桑果,夏天网蜻蜓,下雨后去树林的草地里找小小的红红的野草莓。那时候没有大人的寸步不离,没有每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没有奥利奥,没有各种新型的玩具,遵循着自然规律,没有束缚没有溺爱。那段日子却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所以在我的教育观念里,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成长,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我们老师只要给他们稍加引导。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子完整、健康的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用心了解生命,尊重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
带着对生命的思考,对幼儿的尊重,我还要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味,我相信,每读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我将这一份收获珍藏在心里,用实践来实现幼儿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