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获益颇多,但同时,随着现如今人口的增长、现代生产力的飞速提升,空气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等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和谐,究其缘由,乃是现代人对于环保理念的缺失。如若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则其后果不堪设想,更别提荫福后代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却也早已归结出了维系生态自然万物共生同运的平衡准则,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其中“人”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如何培养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则需要教育来实现,然而环保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培养的是一种理念和意识,因此需要我们从人的幼儿时期便将此种意识扎根于心底,所以说幼儿期的环保教育属于重中之重,不可草率对待。
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的可接受性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
一、课堂内的教育
教师应当让幼儿学习相关诗歌、故事,开展谈话活动初步知道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采用游戏、绘画、讲故事、唱歌、跳舞、谈话等生动活拨、丰富多彩的形式围绕纪念日的主题开展相应的环保知识教育和环保宣传活动。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以此让幼儿直观有趣、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主动接受教育。在美术、音乐、积木、办家家等教学活动中进行游戏,例如利用旧报纸、易拉罐等废品和筷子、杯、塑料袋、盘子等做模型、小工艺品。教师还利用幼儿洗手的环节,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让幼儿知道地球上要是没有水,人、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教育幼儿要从小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课堂外的教育
幼儿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园内活动时,教师应制造机会,告诉幼儿果皮、树叶等垃圾可以在日光、雨水、空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肥料,而现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袋、泡沫用品却不易分解,会污染环境,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平日里,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区的空间,种植花草树木,增加幼儿园的花园气息,教师带领幼儿去观察,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另外,我们重视每个班自然角的建设,种植花草、庄稼、蔬菜等,一方面便于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另一方面萌发幼儿美化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家长通过节约水、电,减少浪费,外出时及时准备好垃圾袋存放果皮、包装纸等孩子随时可能产生的垃圾,和孩子互相监督,共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老师通过家园联系册的形式,及时宣传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与家长时时联系,围绕教学目标,家园配合,强化认知,将环保教育贯穿孩子的生活,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和环保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