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集体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以及课堂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提问不但影响课堂的导向以及质量,而且对于发展幼儿的思维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满足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随机选取常州市天宁区某幼儿园中班的语言、科学、音乐、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集体课堂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工作时观察,我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提问过程中存在提问的形式比较单一,提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认知的发展,教师与幼儿在提问中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关键词]集体教育活动 提问方式 幼儿教育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上中班的科学课观察春天的花,我在指导小朋友观察花的花瓣,其中有个幼儿举手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花边有点像圆盘”,“好像真的是呢,那除了像圆盘,还想什么呢”,我的问题一出,幼儿在下面纷纷举手发言,一时间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之后我发现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满堂回答“对”、“是”、“好”等现象。众所周知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课堂的导向以及质量。教师的提问方式对幼儿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这些都困惑着我,因此我选择了研究教师在中班集体活动中的提问策略的这个研究。
二、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幼儿在教师集体活动提问过程中的表现,了解教师提问方式的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观察记录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行为,主要采用情境式记录法,将教师提问涉及的情境及提问内容等一并一记录下来,每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的口头问题;幼儿的回答以及教师如何反馈等,还包括活动的类别和背景等。
四、教师在集体活动中提问策略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教师提问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学技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它对教师如何上好集体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优化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也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幼儿园,启发性就是教师充分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基础上,提问儿童的认知冲突处,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是有互动中来。可以说,启发性是教师提问的灵魂,教师提问地过浅、过深都不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正如维果斯基所说,只有在最忌发展区内进行提问,才能由潜在水平变为现有水平,这对提问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启”,引导幼儿的“发”。
(2)趣味性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游戏”的东西是幼儿的天性,有趣的东西能够让幼儿感到乐此不疲,而且充满着兴趣和探求的耐心。教师的提问也是一样,在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提问儿童具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他们会不断探索问题的答案,参与师幼互动。
(3)发展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创设有效的提问,支持幼儿的发展。幼儿的某些能力与行为发展,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发展特别迅速,环境的作用在这个时期内显得特别的重要,心理学称之为敏感期和关键期。幼儿在每个阶段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又不是一样,比如语言发展关键期和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幼儿使发展的个体,每个阶段需求不一样,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观察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把眼光放在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和预测可以达到的水平,提问幼儿。教师真正的做好在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整体性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更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位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身心整体的发展。幼儿不仅是知识增长的个体,而且是情感态度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幼儿知识的增长,更要注重幼儿情感、态度与习惯的养成和发展,其实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
(5)差异性
所谓差异性是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对于发展较快的幼儿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 发挥在那比较慢的幼儿相对的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得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体验成功。正如《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总每个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2.丰富提问的形式,避免形式化提问,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中班语言活动《春天》师:春天到了,你们是怎么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的呀?幼儿1:花开了。(幼儿做出花开的样子)师:嗯,还有呢?幼儿2:我跟婆婆出去散步的时候,看见好多好多小草。师:真棒,那是小草绿了,还有吗?
幼儿3:花开了,爸爸去给我捉蝴蝶呢。师总结: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小草都绿了,我们还能看到小蝴蝶……………
案例中教师在语言活动《春天》,教师提问是怎样感受春天,幼儿回答花开了,教师继续寻找另一个幼儿回答。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并没有进一步的追问比如幼儿在回答花开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盛开的花朵像什么呢?你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吗?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反问:盛开的花还像什么?对于教师对某一幼儿的追问和对其他幼儿的反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课堂上要对幼儿进行追问和反问。
“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现有水平与尚未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教育应该着重于“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育,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是不是,对吗”等这些形式化的提问。表面上课堂的气氛达到了,但是幼儿实际上并没有学到实际性的东西,即教师没有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具有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在新的理念熏陶下转变提问观念,教师应该丰富在课堂上的提问形式,将直问、设问、追问、反问多种形式并用,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推动幼儿的发展。同时要改变在课堂上“满堂问”的做法,针对班级幼儿实际情况、发展状况等来设计相应的适合幼儿发展需要的问题。
3.教师的提问应着眼于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的提问要兼顾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促进幼儿认知、技能发展的同时,考虑幼儿的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是一节课让幼儿知道教师认为重要的一些答案,比如在案例《美丽的孔雀》中教师让幼儿知道了对比色有能怎样,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他只是知道死记住对比色这个代词,而不知道现实的运用对比色,教师通过提供对比色来让幼儿画出孔雀,这会使幼儿在认识到对比色的同时又感受了美。因此幼儿园教师改变过去的向幼儿“灌输知识”的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对于幼儿而言,情感、智力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活动的展开就立竿见影看到效果的,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幼儿这些方面的发展。
4.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正如陶行知所说:“解放幼儿的头、脑、手、眼睛等,使幼儿获得学习的自由和动力。教师要蹲下和幼儿说话,摒弃自己高高在上的霸权地位”。对于幼儿而言,答不出教师心目中的预设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是不断发展和建构自身知识机构的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如果幼儿习惯了“被操控”,那么幼儿的积极性就无法得到发挥。建立师幼互动“平等对话”,循循善诱.
层层诱导幼儿思考与发展。
五、本研究的不足
1. 研究着本身至于研究中,对班级幼儿的提问回答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会影响记录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 样本容量太小,以研究者工作的常州某公立幼儿园和研究者所在的班级为例,不具有代表性且资料收集不够丰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1.
[2]沈小砧.课堂教学提问类型的概括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l996(l):47.
[4]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