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童心,书香伴我成长!
——浅谈早期阅读对儿童的价值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朱欣欣
[摘要]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为了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素质。儿童早期语言和阅读的条件、环境、能力与他们未来的阅读能力以及所有学业成就显著相关。也就是说,良好的早期阅读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而且还会对今后的所有学业成绩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而绘本受到大多数儿童欢迎和喜爱,如果能将绘本广泛运用到早期阅读教育中,培育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其认识图与文的相互关系,为将来的继续阅读活动打下基础。
[关键词]早期阅读 绘本阅读 阅读价值
一、早期阅读的概述
早期阅读是幼儿借助于图画、成人的讲述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以伴随阅读为主要形式,以提高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经验和展开阅读交流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活动。早期阅读有利于少儿大脑的发育和成熟,能刺激婴幼儿在关键时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陈力将学龄前阶段划分为婴儿期(3岁以前)和幼儿期(3岁至6岁),并认为婴儿期的儿童适合阅读画报一类图文并茂、文字不多、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读物,幼儿期可以在读物中适当介入形象的语言(1)。阅读是将要伴随少儿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少儿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少儿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少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早期阅读和成人阅读一样,必须以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早期阅读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它是学习基本的图文识别能力。
二、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影响
1.早期阅读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早期阅读的读本以图画为主,画面所提供的鲜明、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刺激能引发幼儿聚精会神地观察及注意。同时,早期阅读中的任务是具体、明确的,幼儿要理解书本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前后关系,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等,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和控制着自己的注意力,对画面认真地进行观察。因此,早期阅读有利于维持并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和观察能力。
2.早期阅读还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听说习惯,帮助幼儿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早期的图书阅读能够带领幼儿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早期阅读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幼儿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
3.早期阅读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在成人的陪伴下一边欣赏画,一边倾听有趣的讲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满足,幼儿能够感受到被关注、重视、接纳和了解,对于幼儿情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婴儿期的心理活动是零散的、片段的、无系统的,没有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方式及有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而到了学前期,幼儿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开始逐步发展最初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倾向、道德倾向、性格倾向等。早期阅读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幼儿传承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平日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人际、社会关系情境,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
三、绘本阅读与早期阅读
1.阅读兴趣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萌芽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绘本就是阅读兴趣的源泉所在。手捧绘本,机灵的小猴、憨厚的狗熊、可爱的兔子还有百无聊赖的小猪、色彩斑斓的变色龙……一一跃入眼帘。在童话世界里,它们和孩子们一样高兴的时候眉开眼笑,伤心的时候哇哇大哭,愤怒的时候暴跳如雷,烦恼的时候眉头紧锁……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熟悉的感觉一下吸引孩子的眼球。
在他们清澈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无比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喜悦。《小猪变形记》、《乱七八糟的变色龙》、《忘了说我爱你》、《猫头鹰喔喔呼》……一本接着一本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的阅读状态虽不能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但至少也可以说爱不释手了。
2.阅读能力在妙趣横生的故事中练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七岁前就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这种技能就是阅读能力,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词汇,包含了观察、倾听、表达、思维、想象以及审美等多个因素。一本经典绘本的阅读分享过程就涵盖了以上内容。以绘本《乱七八糟的变色龙》为例:
从封面开始阅读:绿色的灌木中,一只色彩斑斓的变色龙蹲在大石头上……孩子观察、思考并提问:变色龙怎么没有变颜色保护自己?是啊,它可能会怎么办?孩子想象、表达:它可能要去医院看病;换个地方再试试,跳到红花里……可是,试了半天还是没有用,如果狮子来了就会发现它,吃了它,怎么办?如果你是它的朋友你会怎么办?(思考、表达、倾听)。看看朋友们是怎样帮助它的。(观察、倾听)还是没有成功。谁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观察、分析)如果你是变色龙会怎么做?(想象、表达、倾听)变色龙是怎么做的?(观察、分析、表达)狮子逃走了,为什么?你喜欢变色龙吗?为什么?(分析、审美)朋友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观察、分析、表达和审美)乱七八糟的变色龙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无尽的思维想象空间)
这个故事不是最典型的绘本故事,但是它都能蕴涵如此丰富的教育因素,那么其他绘本故事中所包含的,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更多。比如《忘了说我爱你》传递的是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情与关爱;《小猪变形记》告诉孩子做自己最棒,要找到自我;《猫头鹰喔喔呼》洋溢着宽容、接纳和赏识;《乱七八糟的变色龙》渲染着幽默、互助和机智;《我想去看海》除了成长、自信、执著还有历史事件……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绘本是孩子融入社会的财富。
3.让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早期阅读就是要让孩子爱读、会读、善读。比如绘本《月亮的味道》,当师幼一起熟悉了读物封面和书名之后,老师要求幼儿“先静静地翻看一遍图书,你有哪些疑问?然后我们一起阅渎”。5~6分钟之后,老师可以以阅读者的身份顺沿着幼儿的想法,首先抛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像饼干一样脆脆香香的,还是像橘子一样甜甜酸酸的呢?”在教师的引领和启发下,书一页一页地翻下去,问题层层深入。“小朋友们看,为了够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搭起了天梯。这天梯可真够险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被踩在最下面的不是大象,而是一只小小的乌龟。乌龟不会被压瘪吧?”“小老鼠咬下一片月亮后是怎么做的?这时月亮的表情是怎样的?”“通过大家的合作,小动物们终于尝到了月亮的味道。你看这个画面,黑夜里一共有九双动物的眼睛偷看着月亮。可你数一下,海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和老鼠,一共才八只动物啊!”本来,活动到这里还可以继续让最后一页的小鱼出现,但是到此就可以戛然而止,为进一步的阅读埋下伏笔。首先教师要在反复阅读、领会的基础上,从阅读者的角度把握和揣摩幼儿的心理和想法,将活动目标定位于让幼儿喜爱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幼儿尝试自主阅读,实现轻松学习。其次,教学要求和环境以“静”为主,不需要过多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抓住幼儿阅读的心理,带领他们进入一个阅读的境界。
又比如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教师可以引领和指导幼儿,让幼儿拿书和教师共同阅读。“从书中你看到了什么?是白天还是晚上?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说太阳是暖暖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毛毛虫有变化吗?书上什么地方告诉你的?”“假如毛毛虫没有吃那么多东西,它会肚子痛吗?会变成蝴蝶吗?”“如果你是一只毛毛虫,你最想吃什么样的东西?”“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毛毛虫先吃了什么,后吃了什么?”“最后毛毛虫变成了什么?”“这本书有趣吗?你喜欢这本书吗?为什么?”整个阅读活动在快乐、思考和探索的氛围中结束。活动中教师的双重角色与双重指导身份是重要的,一方面,幼儿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到什么,而是让幼儿会读书,成为真正的自主阅读者;阅读时应尽量减少“说教”,不必让幼儿非得知道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但要让幼儿知道用同理心和初步美感去理解事物、感悟生活;另一方面,阅读指导也不仅是“成人读、孩子听”。幼儿在“听”的时候也不是被动的,他需要搜索已有经验,并从中寻求内在规律(2)。阅读时成人与幼儿进行一些交流和讨论,既可以增进幼儿对读物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成人洞悉幼儿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力,浅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期的阅读倾向及阅读的作用,2004.
(2)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