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由儿童们自己商定的,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区域游戏活动以其较高的游戏自主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活动中,每个游戏的参与人数和规则都是由孩子和老师一起制定的,并在游戏中不断修改与完善。例如,在上周组织的游戏“娃娃家"活动中,开始时孩子是漫无目的地各自玩耍,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于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最初的游戏规则:“妈妈”干什么,“娃娃”干什么。一个生动的“娃娃家”活动开始了,孩子们还增加了送宝宝上幼儿园、和宝宝一起做亲子游戏等情节,丰富了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自己确定规则,自己解决问题,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他们相互影响,不断磨合,以自己的方式构建着游戏的程序和规则,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创造性。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就更具约束力,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幼儿生活在集体中,就要与同伴进行交往,遵守集体的规则,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对集体的作用。为此,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些让孩子之间有交流、有碰撞的团体游戏,而尽可能避免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活动。如在手工区自制面具的活动中,为了增加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制作、一人帮助,不仅加快了速度,还培养了相互配合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知道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知道游戏的快乐是由大家创造的,要想快乐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幼儿通过游戏与他人交往,学会合作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在本周搭建“动物园”的游戏中,“动物园”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忽然有一个孩子提议改搭汽车,这个建议马上遭到其他人的反对,经过协商,孩子们决定先搭完动物园,再搭汽车。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使用规则来减少矛盾。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合作,孩子们体验着规则的公正与互惠。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创设满足幼儿交往需要的活动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提升规则的执行力。
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以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幼儿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巩固,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