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苏派教育
1.清简的过程内容
《北史·儒林传序》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清简是南派治学的典型特征,南学的清简渲染着苏派教学的风格。清简的教学,清通简要,不苛于细,清新简约,不耽于形。清简不同于简一,清是其质,简是其形;清简不同于单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中占大篇幅的是教学过程,其内容重在质量,塑在情境,追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生活教育中,不乏复杂生涩难理解的事物,因此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我们要懂得简练,选出合适有价值的题材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让孩子们更多元化地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单一无变,不要使孩子们的思维、理解得不到发散,过于局限。
2.灵动的语言设计
水是灵动的,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就如同水一般,需要充满灵动性,亦需要饱满的质感。江苏太湖水的秀美浩淼,长江水的汹涌澎湃,淮河水的丰盈敦实,渗透进了苏派教学。苏派教学,是灵秀澄明的,是灵活激荡的,是灵性扑闪的,显示着灵动不拘的风格,折射着水的光泽。而往往在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视每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述能力。为此在生活教育中,也应结合这一特性进行对孩子们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教育就在身边,语言时刻挂在嘴边,如何正确表达是关键,语言的灵动和饱满容易吸引别人,让人感受都舒适愉悦之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每一句话的设计都需要花心思去琢磨研究,用最棒的语言来升华教学活动的价值。
3.精致的教具与环节
苏州的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充分体现了“精致”美的主旨。一个个园林,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园林的精致是苏派教学的一个投影,精致让理念更完美,苏派教学,以精致达成教学的博大。精致的教学,需要精耕细作,但不追求极致。由此可见,如何开展一次精致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清简的教学过程和灵动的语言表述,还需要准备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器材,这些是用以辅助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就如同苏州的古典园林中精致的事物、变化,更有效得发挥了园林的美,而充分精致的教学具也能如此,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兴趣更为饱满,更为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同时,精致的环节意为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够引人深思,全面地设置好每一个环节,但又留有提升的空间,不局限于追求极致,而需重视后续发展。
4.厚实的教学框架
石头城的厚实,也默化点染着苏派教学。南京石头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得虎踞龙盘之美称。石头城,厚重稳实,志存高远;执着挺拔,内含正直;厚德载物,心怀宽广。苏派教学,一脉如此。一节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设计前的构思,支撑支持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是如石头般稳重厚实、坚挺不倒的教学框架。在生活中,离不开规矩;在教育中,少不了方法……由此,生活教育的开展首先得规划好教学的一个整体框架,然后进行构思。反之,就如同稻草堆出的草屋,没有牢不可破的石头来支撑,必定坚持不了多久终将倒塌。
二、个体差异、全面发展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
通过生活教育,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与能力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些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生活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时少不了的就是实践和创新。通过实践,孩子们才能更加亲身体验,从心感受,让自己不仅仅是在学识与技能上的提高,更是让心灵得到升华。始终一尘不变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受接触到的教学变得单一单调、枯燥乏味,从而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把全面发展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