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一定是学习。看完《通过活动区来实施指南》,前面讲的这句话给我的感悟最深。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小班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我们经常会问,游戏该如何很好的组织呢?有时候让孩子自由地去玩,但孩子常常会玩得很凌乱,什么都没有收获?有时候我们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幼儿却不感兴趣,相反一些设计的并不巧妙的游戏,孩子们却乐不思蜀。
区域活动是每日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孩子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孩子们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本学期我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为孩子们设置了娃娃家、益智区、阅读区、表演区、美工区、角色区、建构区等区角,保证孩子们的动静适宜。
在观察区域活动时,我觉得,先要观察孩子们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实际需要投放多层次的材料。由于孩子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孩子对操作材料的需求就不一样,我们要能按照孩子的愿望来投放材料,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如:益智区“分图形”时,我会观察不同能力水平孩子的操作情况,图形的种类,图形的数量是否合理,图形的大小是否合理,我会在适当的时候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又如:在数学区“数字与实物配对”的活动中,很多孩子看上去是把图形分开了,但其实他们并不是按照数量与数字对应来配对的,不是把五个圆形卡片和数字5对应的。因此,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通过手口一致的点过程和观察图片上的数字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在区域活动中,当出现问题后,教师应是适时介入与推进游戏行为的指导者。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华爱华教授在文章中,针对教师在活动区的指导,有详尽的说明。通过阅读她的文章,我觉得,在活动区游戏的指导中,教师的介入要适时适度。适时指导何时介入,当孩子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当孩子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当孩子发生困难时要介入,如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或有放弃的迹象、面对新材料无所适从时等,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适度是指导介入到何种程度,适度的指导关键在于教师介入时的语言表达及行动支持要留有余地,善于等待,多给孩子以鼓励、启发、挑战、暗示,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与探索。
通过阅读华爱华撰写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我再一次的感受到了游戏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吸收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游戏这一潜在资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游戏,使孩子们的潜能和大脑思维得到最大的开发和挖掘。让孩子们在游戏的玩耍中接受学习知识本领,真正的做到“玩中学,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