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选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是静止的、被动的去让幼儿接受知识,而是多层次的、多功能的,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整体活动划分为小组式的活动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和交往。那么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应善于观察幼儿行为,适时地给予有效指导,在问题行为中及时地反思、总结、归纳。
关键词:
观察 指导 反思
正文:
我班的孩子对自选游戏就特别感兴趣,为了能给每个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交还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我们教师如何地进行观察、指导、反思呢?真正地做到使幼儿成为自选活动的主人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育案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读懂孩子——解读幼儿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是实施指导的前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光去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观察解读幼儿与游戏环境、投放材料的互动过程,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断地调整环境支持和教师的指导行为,使幼儿不断地得到有效地发展。
案例:摆卡片
琪琪是我班一个很调皮、好动的孩子,脾气也比较犟。这天自选游戏时,琪琪开始选择了科学区——有趣的磁铁。可是不一会儿他又换了别的活动区,然后又不断地在更换活动区。开始的时候,我也没太在意,可是后来发现他每次都是这样。所以,我有些恼火了,于是我强硬地把他拉到一旁训斥到:“你为什么要一直换来换去?”开始的时候他不说话,后来我转换着语气对他说:“没关系,你
“
听了我的话,琪琪迟疑地点点头。在教他的过程中,琪琪虽然有时候有些迟疑,但是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摆卡片,“老师,我会了。”他高兴地说道。从他的预期中,我除了欣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分析与反思]
在投放教具之前,我确实没有考虑到会有部分幼儿不会摆和不想玩的心情。数学卡片是第一次给孩子们玩,所以我更多地是关注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高不高,而没有考虑他们会不会。他们或
孩子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但每个孩子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如:个人的能力、兴趣、学习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应关注每个孩子不同于他人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特征,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导幼儿富有个性地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类似琪琪的一样的孩子说不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自己对他的信任和对他的鼓励,用鼓励式的语言使他最终学会摆卡片,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了自主和尊重。
但是从琪琪的事件中,我们也应该反思: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还有部分幼儿会在游戏中遇到困难而自己无法解决又不告诉老师,当老师发现后,不要一厢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询问句来提问时,是把游戏作为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当然,在游戏中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机会,这也是体现幼儿主体性的方面。在自选游戏中,我们可以大胆放手地让幼儿解决碰到的困难。如积木区缺路灯、花坛、标志,让幼儿到美工区请同伴帮忙,用易拉罐替代立柱积木等。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执、矛盾后,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角色互换,轮流、分享等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利用游戏评价等机会,让幼儿主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游戏中的困难和想解决的问题。
相信孩子——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
幼儿的探索学习确实需要教师的支持、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每个幼儿会因为其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有限,致使在活动过程中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问题,选择好时机介入活动。
案例:一起来捏创意泥
晨晨是我们班有名的硬脾气,只吃软,不吃硬。只要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会不耐烦,皱眉头,发脾气,嘴里叽里咕噜个没完。
幼儿在第一次学捏“创意泥”时,我向他们介绍了材料的特殊性,孩子们很感兴趣,当然也包括晨晨在内。在第一次搓球形中,晨晨显得特别兴奋,也很快就搓好了一个球形。
在第二次学创意泥时,我教的是做西瓜。早上,晨晨来园,我特意问他:“晨晨,今天我们要用创意泥做西瓜,想做吗?”晨晨很高兴地回答道“嗯,好的。”
坐下之后,我就拿一些红色创意泥开始捏起半圆形来,晨晨也在一旁开始学了起来。因为,半圆形在第一次学就教过,所以,晨晨捏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可是到了第二步要粘两条西瓜的边,晨晨显得有些困难了。我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却没有停下来去帮他,而是继续边说边往下做。
很快最后我粘上了一些西瓜籽,西瓜就做好了,我也离开了,躲在一旁悄悄地看着他。只见晨晨很困难地在搓长条,可是,每次要粘到半圆上的时候,又失败了。不是缺半截就是太长了。我知道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做这一步的诀窍,必须要他自己进行反复地尝试与探索,才能找到适合他的方法。
我发现晨晨在试了两次之后,还是没有成功,到了第三次又失败了,这下晨晨的开始不耐烦,眉头也皱在了一起。这时,我走了过去,一边示范一边告诉他,在均匀地搓好一个长条后,由于创意泥的粘性很强,一定要先用捏好的长条对照一下,差不多才能粘上去,这样才能避免返工。听了我的话后,晨晨说:“原来是这样,好吧,我再试一次。”只见创意泥在他的手心中被小心的搓来搓去,长条被搓得十分均匀。他学着我的样子,把搓好的长条小心翼翼的对照一下,发现还是短了些,再搓长些,再次小心地对比一下,这次似乎差不多了,晨晨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最后把做好的西瓜籽粘上去,一个不算漂亮的西瓜就这样做好了。
“哈哈,
“嗯,晨晨真棒!”我翘起了大拇指夸他。
[分析与反思]
在早上来园时我就邀请了晨晨做西瓜,我坐下来开始做,而没有直接让他跟我边做边学,而是先故意自言自语地做了起来,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让他自己主动地跟着学。如果我让他自己去学,他肯定会因为不会而发脾气的。在晨晨后来的尝试过程中,我一直关注他脸上的表情,为的就是能及时在他发脾气前加以引导。事实证明:这次晨晨的表现要比以前的确进步多了,这是令人欣慰的地方。
由于晨晨性格的特殊性,为了能够避免他发脾气,所以每次自选游戏的时候,我都要特别地关注他的反应,尽量能够做到在恰当的时候能够给予他适当的指导,以保证他每次都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主动性,积极地去探索,以获得新的经验。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自选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幼儿潜能得到真正发挥,自选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获得发展,达到“看似无教育,其实有教育”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学前游戏论》.丁海东.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赵寄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儿童游戏通论[M]》.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