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语言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缺乏语言的识别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示范,幼儿的语言就得不到正确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些口头禅,幼儿都非常敏感,都乐于模仿。教师积极的语言能稳定幼儿的情绪,还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
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修养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对幼儿的道德品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力求标准性和规范性,克服方言化。
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语言的样板,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幼儿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所以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规范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要符合国家普通话的要求。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
2. 力求逻辑性,克服随意化。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逻辑思维准确运用概念,避免出现前后矛盾的话。例如,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某、某某??”其实,“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错误,时间一长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
3 力求纯洁性,克服粗俗化。
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等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他的语言应是纯洁、文明、健康的,应该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要尽量使用纯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