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让幼儿自我服务
陆金茹
【内容摘要】
3岁前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在接受成人养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自己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教师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和环境,让幼儿为自己服务。但真正做到让幼儿自愿开心地自我服务却并不容易。实践中,把握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则可以帮助教师轻而易举地实现“预谋”。
【关键词】
自我服务、服务能力、服务意识
【正文】
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也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的一种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理能力。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我服务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由于骨骼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学前期所学会的动作和技能,已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动作会更加灵活而且有条理。如果成人能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鼓励幼儿完成他们所做的事情,会使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感,从而形成一种自信,这是幼儿将来学习和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以往,我们成人只注重观察幼儿的智力水平,注重知识传播和生活上的照顾,想到为幼儿做些什么?却很少观察幼儿会做什么,大多不愿让幼儿动手,避免幼儿出事故,反而增添麻烦。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更是包办代替了一切。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
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那应该如何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让幼儿“喜欢做”、“愿意做”呢?于是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方法:
巧用泛灵心理 让幼儿自己摆放围巾和手套
给毛毛虫戴围巾
天气寒冷,幼儿大多戴着帽子、手套,围着围巾上幼儿园。进入教室后,有的幼儿便将围巾、手套脱下来随手塞给老师或往柜子上一丢。
“陆老师早!”罗罗大声地和我打招呼,我一边热情应答一边如往常一样帮她解开脖子上的围巾,准备帮她把围巾放好。
“我去给毛毛虫戴上!”罗罗拒绝了我的“好意”,直接走到放在柜子上的“毛毛虫”毛绒玩具旁边,用自己的围巾在毛毛虫的脖子上绕了几圈笑着说:“毛毛虫不冷了。”
“罗罗真懂事,毛毛虫戴上围巾就不冷了。”我用夸张的语言鼓励他。
第二天、第三天……果果、东东等幼儿也将自己带来的围巾、手套给毛毛虫戴上。
教师旁白:
冬天,大多数孩子都是戴着围巾和手套来幼儿园来园,以前都是教师帮助脱和放置,衣服一多,教师很难分辨和管理。罗罗“给毛毛虫戴围巾”的行为启发了我。幼儿都具有泛灵心理,他们喜欢给自己喜欢的穿戴、打扮。何不利用这种心理,让幼儿自己摆放围巾和手套?于是我用夸张的语气给予孩子认同和赞赏,引起其他幼儿的好奇与模仿。在以后的日子里,班上幼儿来园时便将自己脱下的围巾、手套给毛毛虫戴上,渐渐的,这似乎已成了大家的一个习惯。幼儿开心的自我服务,一点都没有被迫的感觉。
巧用幼儿藏秘心理 让幼儿自我管理衣服
把衣服藏起来
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进入活动室洗手、穿衣,原本叠放在柜子上的衣服散落一地。这不,灵灵的小背心被压在高高的衣服“小山”下,她用小手一拉,上面的衣服都掉落在地上。
“ 灵灵,你的外套呢?”见灵灵只穿着毛衣坐在一边,我蹲下身子问:“我把衣服藏起来了。”灵灵回答。我随着灵灵走到娃娃家,看见小床上放着灵灵的外套......
第二天户外活动开始了,我故做神秘的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做一个把衣服藏起来的游戏,你们把衣服脱下藏好,不让我看见,好吗?”孩子们个个高兴极了,玩起了藏衣服的游戏......
活动结束后,我提醒孩子把刚才藏好的衣服找出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从不同的角落笑眯眯地边走边说:“我的衣服出来了。”“我找到了。”“我自己穿。”......
教师旁白:
户外活动前后帮助幼儿穿、脱外套是保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原以为将幼儿脱下的外套——平放在柜子上是一个便捷的方法,然而,幼儿的一句“把衣服藏起来”的话,让我想到了小孩子都喜欢躲猫猫。通过让物体从“消失”到“被发现”,幼儿体验着藏秘和发现的乐趣。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幼儿在藏衣服和找衣服的乐趣中自己管理衣服。
巧用强化物 让幼儿自我督促饮食
宝贝今天你喝过了吗
接连几天餐车上总有几杯牛奶没喝完就被丢弃在一边。于是,我张贴了一张有画有杯子的图片说:“大杯子是你们的好朋友,大杯子在问‘宝贝,你喝过了吗?’”
琪琪说:“陆老师,我喝了一杯牛奶。”
明明说:“陆老师,我喝了一点点,还有一点点。”
我说:“那等你喝完了拿一张牌子挂在有自己贴纸的钩子上,大杯子就知道你喝过了。”
不一会儿,孩子们很快喝完了牛奶,吃完饼干,从盒子了拿出一张牌子挂在有自己铁纸的钩子上。
琪琪说:“我喝过牛奶了,吃了一块饼干。”说完取了反面有饼干标记的拍子挂上。
教师旁白:
孩子年龄小不会督促自己一定要喝完牛奶,而在幼儿喝牛奶的过程中,由于活动室较大,教师梢一疏忽,就很难确定哪位幼儿是否喝过牛奶。“宝贝,你喝过了吗?”环境的创设,通过挂牌子,让幼儿自己督促自己饮食。别小看了着个小牌子,它其实是一种强化物,幼儿挂牌子的过程其实是自我奖励的过程,是他们感受荣耀的过程。因为喜欢被奖励,幼儿喝牛奶的积极性被激发了,被动的要求成了幼儿主动的自我督促。
巧用游戏法 让幼儿自己学会洗手
我的小手变白、变香了
吃午饭时间要到了,像往常一样我带着孩子们进行用餐前的盥洗。冰冰和其他小朋友一样,随着我的要求将袖管往上拉着,来带水龙头处,冰冰看到池子里有水,高兴地用手在池子里划来划去。见我向这边走来,他手一甩,准备回教室。
我装作没看见,走到其他幼儿身边,笑着大声地说:“露露,你的小手好白呀,给老师闻闻,”露露高兴地将手凑到我面前,我边闻边说:“真香啊!”
几个和冰冰一样没洗手的孩子一听都回到水龙头跟前,涂起了肥皂、洗起了手。同时也学着我的话说:“我的手也变白了、变香了。”这时旁边的小伙伴大声地说:“看,池子里的水变黑了、泡泡也是黑的。”冰冰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嘴里还说着:“我的手洗的最干净。”说完还和其他小伙伴比着。
下午用点心前,孩子们又要洗手了,我说:“我们来做个‘谁的小手变白、变香了’的游戏好吗?”孩子们欣然答应着,冰冰呢?正和大家一样认真的洗着小手呢!
教师旁白:
洗手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老师跟厕指导幼儿洗手,但还是会有孩子不按要求洗手或者玩水、不愿意洗手。然而一个小游戏“你的小手变白了”却意外地激发了幼儿洗手的兴趣。确实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游戏总是那么的有趣,正是这种“有趣” 让幼儿逐渐过渡到了自己愿意去做。为了让幼儿保持兴趣,我还开展了“搓泡泡”、 “脸盆里的水变黑了”等游戏,同时还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从而让幼儿感觉到原来洗手也可以这么有趣、好玩。
引导幼儿自我服务实际上是引导幼儿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生活中促进发展。学习利用幼儿的各种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培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切实可行的。它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扭转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因人施教、因时施教,激发幼儿自我服务的兴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整体目标出发,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重视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的培养,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2002年8月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与实践的研究》2004年7月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前教育原理》 刘焱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