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探析 (中四班 陆老师)
发布时间:2017-01-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金茹


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探析

【内容摘要】

师幼互动的研究是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而逐渐被许多幼教专家及幼教同行们重视起来的,因为师幼互动是《纲要》全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纲要》中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些表述都体现了《纲要》对师幼互动的特别关注。然而,很多老师并未理解互动的精神实质,在教育教学中往往追求表面的形式互动。在本文中分析了形式互动的几种表现及有效互动的内涵,旨在与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共同将关注点放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应上来,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

   幼儿  教师  师幼互动  公平  

【正文】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是教师与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及个性方面相互影响的过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的师幼互动中,由于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习惯和家庭背景,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认知和评价不同,导致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需要指出的是,师幼互动主要有三种类别:1、教师与群体幼儿的互动;2、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互动;3、教师与个别幼儿的互动。本文中的“师幼互动”主要是指第三钟类型。文中的“公平”也不单指教师与每个幼儿交往的机会均等、频率相近这一显性的公平,主要还是指师幼互动中交往机会、频率背后的教师与每个幼儿交往质量的隐性公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的几个片段。在呈现这几个片段之前,我先交代一下片段发生的背景:

时间:上午915—935

地点:中一班

事件:数学活动(比较物体长短,并能对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长短的排序)

人物小档案:

教师:幼儿师范专业教师

小伟:聪明、乖巧、外向,深得老师们喜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小刚:调皮、捣蛋,是最令老师头疼的一个男孩子,常常不守纪律还频生事端;

小楠:胆怯、内向,除非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老师一般不会注意到他。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差。同样的内容,别的幼儿最多讲两遍就听懂了,而小楠要老师讲三遍也不一定能听的懂。

(下面几个片段是整个数学活动中教师与三名幼儿的所有互动)

片段一:听到熟悉的钢琴声,幼儿开始搬动自己的小椅子。这样的旋律响过三次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坐好了,惟独小刚还在“建构区”摆弄积木。教师叫道:“小刚,搬小椅子坐好了!”小刚在兴致十足地搭积木,好像没有听到教师的话。教师皱起眉头喊道:“小刚,没听到老师叫你的名字吗?快点,坐好了!”小刚回过头来看了看老师,应了一声“听见了!”但并没有收拾积木的意思。教师见小刚还在磨蹭,快步走上前去,夺过小刚手里的积木,厉声说:“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快给我回到位子上去!”说着推了小刚一把,小刚打了个趔趄,“哦”了一声,乖乖地找小椅子坐好了。

分析:幼儿在教师准备组织教育活动时,还在玩积木。教师对幼儿的这一违规行为进行两次言语警告仍无济于事,于是采用言语行为来干预。“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这句带有讽刺性、过激性的话语,会无意中伤到幼儿的自尊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用不当,含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易造成幼儿的意外伤害。

片段二:教师取出许多不一样长短的木棒,选了其中的两根。边把木棒的一端对齐边说:“小朋友们注意了,看老师是怎么比较的?”幼儿都仔细地看着教师操作。“用手抓住木棒”,“是用手指”,“是……”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可都没有说出关键。老师把小伟叫了起来,“小伟,你来告诉老师,怎么比较?”小伟摸了摸头,“把木棒放到一起。”“还有呢?”教师继续问,“你看老师怎么把木棒放到一起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小伟忽然间发现了操作的重点,他高声地说:“是把木棒的一端对齐放到一起的”。教师听到小伟的回答,满意地笑了笑,说“小伟真棒,说对了!”教师把小伟抱了抱以示奖励。之后教师强调了好几次“一端要对齐”。

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心理,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幼儿,而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引导幼儿自己找到答案,做到了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态度、适宜的评价和奖励措施,有助于幼儿产生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幼儿向自尊自信的方向发展。

片段三:“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分发木棒呢?教师问道。“我”、“我”、“我”,幼儿纷纷举手要帮老师。教师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在小伟身上,说道:“小伟的表现最好了,请小伟来发。”刚才还在跃跃欲试的其他幼儿顿时发出了“哎呀”的叹息声。教师嘱咐小伟道:“每个小朋友四根木棒。”小伟点了点头。

分析:对幼儿来说,能成为老师的“帮手”是十分自豪的事,通过做小帮手可以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而在活动中教师只请心目中的“好孩子”来做“小帮手”,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幼儿的锻炼机会,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这种不公平继续下去,会挫伤一些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片段四:小刚拿到木棒,稍做摆弄,就把木棒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好了。可是这时候教师还在其他幼儿那里指导,没有发现他已经完成。小刚四下张望一下,回过头挑了最长的一根木棒。双手一扳,一根木棒顿时变成了两根短木棒。接着他又挑出一根比刚才的长木棒稍短一点的木棒,扳成了两根。正在他要再取一根木棒扳时,老师发现了小刚的“所作所为”,大声喝道:“小刚,你又在干坏事!又在搞破坏!谁让你把木棒掉到了地上。教师继续道:“站墙角去,今天不许去玩滑梯了!”

分析:幼儿自作主张把学具“破坏”了,是为教师所不能容忍的。缘于对幼儿“调皮、捣蛋”的评价,教师认为幼儿不会干什么好事,因此没有问幼儿为什么要那样做,而且完全否定,并实施了不恰当的教育惩罚。

片段五:小楠把木棒一把抓在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摆放。既不是从长到短,也不是从短到长。教师看了,提示了一句“从长到短”,然后就走开了。小楠把木棒从桌子上拿起又握在手里,再次小心翼翼地无规则的摆放。

分析:教师对此幼儿的态度冷漠,对幼儿学习中的错误只是简单指出,而没有和幼儿一起去探讨怎么去做,致使幼儿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还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从每一个片段及其分析来看,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态度是不同的,行为也是不同的。这似乎是“因人施教”,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从整体来进行分析,在上面几个片段中,教师与小伟互动有两次,与小刚互动两次,与小楠互动仅一次,且言语较少。单从互动的次数上来说,教师与小伟、小刚的互动明显多于小楠的互动,小楠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存在显性的不公平。国外有观察表明,在幼儿阶段,有12—20%的幼儿容易被教师忽视。可见,像小楠这样的幼儿还为数不少。一项跟踪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对被忽视的幼儿进行及时的干预,他们的社交地位将按现状持续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善。非但如此,这些幼儿也很难得到成功的体验,因为相比其他幼儿来说,他们是幼儿园的低成就者,这些被忽略的幼儿成年后发生偏离社会的行为比较多。可见,在幼儿阶段,教师关注部分幼儿,而忽视部分幼儿这种显性的不公是存在的,这种不公平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然而,教师与小伟、小刚分别进行了两次互动,这两次互动就完全一样吗?表面上来看,都是两次互动,次数是一样的,是很公平的。但实际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他们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具有隐性的不公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自己喜欢的小伟的互动,都是比较民主的,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对小伟的做法予以肯定,对小伟的评价很高,多是表扬。而对调皮的小刚,则多是斥责、否定,是对小刚的违规行为不得已而采取的互动,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对于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还有很多,除了案例中讲的一些情况,在实际的师幼互动中,类似的情况还很多,那么出现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教师对幼儿已有的固定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由幼儿以往的表现在教师心目中形成的印象来决定。教师对幼儿已形成的评价,导致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行为。因此,出现了在前面案例中师幼互动的不公平;对于经常违反纪律的幼儿的再次犯错,教师习惯用比较直接的方法解决;对原来接受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往往失去了耐心,以前教了很多遍都无法理解,这次也不用费时间去教了;对于聪明、乖巧的幼儿,老师会自然流露出喜爱之情,如果是以往都很乖巧而偶尔违反纪律,教师则会很耐心,注意用民主的教育方法。

其次,部分教师的教育技能缺乏。

由于一些教师教育经验的不足,不内容能够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当时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面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为采取单一的方式方法。在对小刚的教育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处于直觉思维时期,自控能力差,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的行为,而教师对小刚的教育只限定在“叫”、“推”等强硬方式。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通过给幼儿讲道理,教师可以悄悄地和小刚说,在集体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守纪律,而不是自己玩自己的。还要告诉他不应该自作主张地把学具弄坏,小朋友们都应该爱护幼儿园的东西,而不是破坏。或者是表扬其他做的好的幼儿给小刚树立效法对象,在小刚做出正确行为时及时给予赞赏等多种教育方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小刚把木棒扳断,不管是处于什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明白长的东西可以变成短的,感受长短的变化。因此,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教师要视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与幼儿单独解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再有,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琐碎的,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一些教师失去了刚入岗时候的热情和对所有幼儿公平的爱,幼儿对他们来说只是工作的对象而已。因而,他们往往忽视了与幼儿交往中的公平问题。

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怎样才能处理好师幼互动中的公平问题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教师应有一颗“公平的心”,要一视同仁,在教育和评价幼儿行为和态度上,应该做到公正、平等、无私,不偏袒。对待不同家庭情况、不同个性的幼儿都应该一视同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一位幼儿,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

二、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纲要》中特别强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发展和保护幼儿的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教师应该以这一正确的儿童观来武装自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压抑幼儿的个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尽量顺应幼儿的天性,发挥幼儿的特长。

三、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要不断地学习,灵活地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教师要懂得适当放松自己,适时地让自己从琐碎的教育环境中走出来,保持年轻健康的心理,决不能带着消极的情绪去对待幼儿。热爱每一位幼儿,关注每一位幼儿,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应尽力做到的。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应该享有真正意义上的“博爱”和真正意义上“公平的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