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您是否发现,父母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更能轻松地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人在开心大笑的时候,会比平时更为亲和热情,也更乐于接受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因此,我时时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营造一个开心的氛围,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好情绪是否也能够带动建立起整个家庭的良好氛围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父母与孩子能不能一起快乐玩耍,取决于几个关键词:“参与”“爱”“坚定”与“收放”。
首先,要“参与”
这里所说的“参与”更加类似于一种仪式感,对于家庭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比如我们家,我习惯在孩子生日时候,亲手做蛋糕为他们庆祝。孩子三岁生日时,我就为他烤了一个数字3造型的蛋糕。孩子们养成了习惯,现在变成了他们提醒我:“妈咪,记得下个月是谁的生日吗?他那么喜欢恐龙,那天我们是不是帮他设计一个恐龙造型的8字蛋糕呢?”
我们开始商量,这个蛋糕要怎么做呢?是不是用绿色糖霜做成一个8字型的草坪?接下来恐龙部分要怎么做?除了用想像力去思考、设计恐龙造型,还上网去搜寻。蛋糕上的恐龙有的用各式馅料拼凑出来轮廓,有的则是先绘制于各式巧克力片或饼干,再用牙签固定在蛋糕上,还有各式各样的恐龙分布在蛋糕丛林中。我们还为恐龙家族造景,有树、有水,还有火山爆发。在这过程中,孩子玩得很愉快,也实现了为家人做些贴心事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建立家庭文化、家庭仪式感非常重要,孩子能够参与其中,这种体验更是十分美好。在创造与互动的过程中,不是呆板地坐在那边光想不做,而是通过做的过程,相互探讨研究,然后依照大家的构想,把蛋糕做出来。我想对家庭成员而言,这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大家感受到彼此相亲相爱的心意,也是凝聚家庭团结力、创造力的良好方式之一。
其次是“爱”
在与孩子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拥抱彼此。肢体的碰触是一种最能够让对方感受到关爱的无声语言;所以,在玩的过程中,借助肢体语言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尽管孩子们知道我平常工作忙碌,可是他们还是希望我可以跟他们一起玩一会儿。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我都会尽量抽出睡前半个小时的时间专门留给孩子们。比如问年幼的孩子:“你们今天想画画还是想玩扮家家酒呢?”有时,他们也会直接跟我说:“妈咪,今天我们来画画,好不好?”我们就在床上铺垫一个大本子,大孩子去拿彩色笔、准备纸张,小孩子准备书籍,而我就负责整理出床铺空间。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就趴在床上开始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画完之后就交给老四,他负责贴在靠近他床边的墙面上。其实,画画也是一种玩、一种创造;思考想要画什么,里面想画哪些人物……陪孩子创作的过程,也不断地体现出我们对孩子的启迪与包容,让孩子从中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浓浓爱意。
第三是“坚定”
在让孩子开心、玩的过程中,也必须“坚定”地用基本原则来规范他们,而不能一味迎合他们的喜好。比如,对于平板电脑、手机等,我觉得时代和科技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家长不可能让孩子和手机等完全分隔开、一点都不能接触,但可以用清晰明确的家庭规则规范孩子。比如我们家,我不让六岁以下的小孩玩平板、手机等,六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接触这些产品;而且一定会严格限制使用时间,晚上七点以后不能使用电脑,而且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玩平板,每过三十分钟一定强迫休息二十分钟,才能继续使用。如果是上课日的话,一天里使用平板或电脑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假日时,我就会让他们玩两个小时,但是他们必须分四个时段去使用这些产品。
家长可以妥善合理地安排孩子们使用这些物品的时间,并且要让他们知道,规范使用时间是为了保护视力,而且也不能一直让他们沉迷在平板的虚构世界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
孩子在发育成长的这个阶段,还是得受家庭规则的规范,养成自制力,进而让他学会去尊重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