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这本书实数偶然,一个漫长悠闲的暑假配上一本据说跟我很般配的图书,是我们刘园长为我们广幼每一位老师特定的“小礼物”,本来还在想这会是怎样一本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读书,但是,这本书却带给我无限的深思,这本书我看的很慢,但每每合上杨林柯老师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我的心情就会异常沉重。
一线教师始终处在教育结构的最底层,绝大多数教师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沉默地做着教育工作。不管是对所任教的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是对教育政策和对社会现象,都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套用周濂“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来概括当下老师的精神状态,少部分老师处在清醒状态,少部分的老师装睡,大部分老师昏昏大睡。在应试教育变本加厉的情形之下,很多学校打着精细化管理的旗号对老师进行控制,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琐碎检查使老师疲于应付,用分数、绩效和职称对老师进行威逼利诱。在这种情形之下,很多老师自觉不自觉成为应试教育工厂中的“螺丝钉”,不知教育为何物,眼里有分数没学生;心里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丧失教育者的良知,把学生当成工具。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虽然身处陕西师大附中这样的“名校”,但在教育的大环境下,那落在我们眼里的灰尘也落在杨老师的眼里,那刺痛我们的毒刺也刺痛着杨老师的神经,那击打在我们身上的大棒也击打在杨老师的身上。甚至,因为杨老师始终不愿哪怕昏睡一会儿,对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很多我们觉得不痛不痒的事情,在杨老师那里可能痛彻心扉!
翻开《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我发现杨老师又何曾不因公开课、职称、分数、成功、名利等等而纠结和痛苦,当杨老师因其长期以来广博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读书扩大了杨老师的心灵半径,思想形成了杨老师的卓异个性,他能够把种种乱象看透、看破,能够在思想上扶摇直上,他能在绝大多数老师执着的地方放下,能在绝大多数老师放下的地方执着。
随手一翻,书中到处都是在“唱反调”:比如对于公开课赛教,杨老师这是“扭曲教育本质的虚假表演”;对于学校树立的“名师”,杨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学校树立的‘名师’就是会搞应试的教师,也有一些就是‘严师’,抓得紧,脾气大,学生惧怕,因而学生顺服,成绩自然也不错,印证了传统的‘严师出高徒’一论,但这样的严格教育却培养出学生的奴性,就是容易欺软怕硬,丧失生命的自觉。”杨老师拒绝教案检查,他指出“写教案最多的人,可能是最不会自如上课的人。应该鼓励文科老师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多写教学反思,而不是要求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写应付检查的教案。”“教案是教师精神主权的构成部分,精神主权的沦陷会让教师变成一个可怜的人……还没上课就检查教师的教案,就跟还没进入商店,就要翻顾客口袋有点类似,性质是很恶劣的,是对教师能力的怀疑,也是对教师人格的羞辱。”对于新生军训,杨老师认为“军训主要培养人的顺从意识、群体意识,而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群性,更要发展人的个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把每个人培养成听话的工具,易于管制的顺民,这本身和教育逻辑相悖。”如此等等。
有杨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是学生多么大的幸运啊!可家长并不买账,让杨老师引起广泛关注的就是“万言书事件”就是由家长的告状引起的:几位学生的家长找到校长告状,说杨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上课经常离题,讨论与教学无关的社会敏感话题……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听家长的话了’,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杨老师在被校方转达家长的意见后,心绪难平,用两天时间赶写了《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的万言长信印发给学生,后来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和热议。透过“万言书”,我看到的是一个执着于教育理想的无奈和悲伤,字字句句都滴着辛酸的泪。和杨老师一样曾被家长“告状”的另一个著名的老师就是马小平,马老师生前不为人所知,英年早逝后却引起广泛关注,甚至肇始一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大型公益活动。据马老师的一个学生回忆,在一次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去到办公室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杨老师和马老师这两件“被告状”的事很具有象征意义,他们代表的是有教育良知的一批老师,从中可以窥视出在中小学清醒的老师的艰难处境。像杨林柯老师这样处在清醒状态的老师,时刻能够感受到教育现实的逼仄,同时感受到教育环境对老师和学生的戕害,并能够始终在痛苦中不沉沦,用良知与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进行抗争,努力提升教育的可能性,给学生带去精神的光和热。身为一线教师,我知道这种坚守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杨老师的教育的信念和追求——“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这何其艰难!教育的雾霾太重,很多老师中毒太深,头晕脑胀,醒不来。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很多清醒的老师便开始装睡,在官僚化的教育体制中降低姿态,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逐渐麻木,我们看到一批批的应试专家,却鲜见真的教育家,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和学生的不幸。就我鄙陋的见识看,除了几个应试专家名师外,在陕西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杨林柯这样的老师。
杨老师在后记中说,“中国的写作者经常会遭遇三个问题的纠缠:一是写还是不写,二是能不能写,三是写了有什么用。”这本书中痛斥的教育乱象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鲜红刺目的标语,整齐划一的口号,日甚一日的应试教育,让人脊背生凉,渺小的个体即使清醒,又能如何呢,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如潮水一样弥漫。郁达夫在鲁迅逝世后曾撰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中小学里,能坚持阅读教育教学书籍的老师少之又少。当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一棵蒲公英,正迎风把种子送到远方。杨老师就是这样一棵蒲公英,只要能多一个人能看到杨老师的书,就能多一个清醒的老师,教育的天空就会多一丝明媚,况且蒲公英的种子总会有那么几颗生根发芽,这样就有更多的种子,飞向更远的地方。既然教育的大环境如此,那就用阅读、思考、实践“推动自己”,因为“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庆幸自己接触的都是温柔可爱、明媚阳光的孩子,小小稚嫩的帆船还在温暖的避风港,期待我们的社会拥有更多的温暖,善良驻足我们的孩子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