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张俐
教师,大众赋予了太多神奇的色彩。做为一名教师,如何在紧张枯燥的工作中既做研究又找到快乐,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为之疑惑的地方。刘波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和启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一直把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研究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生活。"刘波老师重新界定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研究不应该关起门来、另起炉灶脱离教育生活,教育教学需要在研究状态下开展,研究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教育研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教育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专业期刊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照说教师是应该多看报纸的,在我看来它有一样书本所没有的特点,就是"新"。但在很多学校,教师是不订专业期刊或教育类报纸的。在本书的第三辑,作者以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优秀的专业刊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幕后英雄"。《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一文,从学校层面出发,解读了学校该做的工作;《助我腾飞的"隐形的翅膀"》一文中,作者把《中国教师报》亲切地称为"隐形的翅膀"。"教师要发展,要学会为自己的成长投资,订阅专业刊物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作者的这些观点是不是能给我们某些启发呢?
网络,研究型教师强有力的"外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教师生活,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做自己的研究,刘波老师的故事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把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金管家"》一文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博客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查找,如何链接,博客就是作者的"电子工作平台";《不妨加入几个专业群》则告诉我们如何利用qq专业群,利用群的"场动力"推动自己成长;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一辑里,作者运用自己在网络里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网络让"自主教研"成为可能》。
刘老师在书的最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本书也是献给自己从教十年的一份厚礼"。其实,这本书不但是作者给自己的一份厚礼,也是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作者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解读了怎样从一个"新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当中,浅显易懂,熟悉而亲切。在本书的"序:草根研究亦精彩"中,吴志翔写到:他的文章因此也没什么做作的"文章气"、高蹈的"专家气",有的是醇厚的"泥土味"、清新的"草根味"。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所需要的书吗?
本书第四章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刘波老师追随刘铁芳、张文质、陶继新等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的心理历程,进一步证实了专家的引领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聆听专家讲座、拜专家为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实上,有一种拜师的方式,不需要征得专家的同意,也完全打破时空的限制,了解到专家的思想,那就是读书。我们要用读书的方式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让自己做上专业发展的“动车组”。我们要努力作专家的铁杆粉丝,自觉地去也接触名师的著作,走进他们的博客,和名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会使自己行走有一定的分量。正如刘老师所言:“我拥有121本大夏书系的书了,也正是大夏书系的精品力作,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教育阅读的无穷魅力,让我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中获得新知,得到提升。”
刘老师从教十年,就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卓越的成绩,出版了自己的书,这是值得我们青年教师敬重和学习的。读完此书,我渐渐发现了刘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教师的研究不仅来自对实践的深入思考,来自对时事热点的发掘,还来自于丰富的阅读,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自己才是专业成长最大的助推器。我们一线教师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就必须博览专业刊物,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亲近名师,走进名师,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名心怀感恩的有心人,才会让教师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自己心中的梦才会变得更完美。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自身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