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读懂幼儿动物性背后的意图 (中三班周美玲)
发布时间:2017-10-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老师

 读懂幼儿动物性背后的意图

——读《学前教育新视野》有感

周美玲

     “鹤琴讲坛”承载了一种学术向往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聚焦重大学术问题、阳练学术发展方向、融聚学术研充团队。关往多元研究方法,协同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创新。学科建设的主战场需要各种形式的支前队,如各领城的专家资源,良好的实践基地、国内外的书刊以及国内外合作的专业院校等等。请国内外相关专家来给师生们做学术报告作为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建设了两类专家项目:一类是相对固定的。时间较长的专家项目,如学校出资设立的“陈鹤琴讲座教投”和学科在有关单位资助下设立的“摩尔讲座教授”另一类是较为灵活的、短时间的、并经常进行的专家学术讲座项目,这类讲座往往是单次的。经常性的学术讲座一直是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的,我们会根据学科建设和学生发展需要道请相关专家前来讲学,几年前,几位年轻教师建议给短期的学术讲座起个名称,使其更加组织化和规危化,于是,大家给这个项目起名为“鹤琴讲坛”。将本学科组织的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全面纳人这个讲坛,并进一步完善了论坛的运行机制,扩大了论坛的影响力,几年来,“鹤琴讲坛”欣肤向荣,给学科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给学生带来了学术滋养,承载了学生的学术向往。

总的来说通篇学术性较强,其中讲座的形式比较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也是我比较阅读的形式。其中刘绪源的《从婴幼儿有审美的发生》讲座让我倍感启发。书中提到,刘绪源认为孩子是我们的后代也是我们的祖先,英国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孩子是孩子,他们也是父亲也是母亲”因为能们从小到大,生活会使我们的角色发生转变。但我理解的意思恐怕还不一样,之所以说他们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今天的生话是怎么来的,我的一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是怎么来的,其实重要的根源就的研究。我们的祖先的痕迹就留在儿童身上也就是所谓的最原始的动物性。现在来看儿童的种种表现我们就好像路然开朗。

    他还举了几个例子:我们一直在追问:人类是先有情感还是先有理性。是先有语言。有了语言然后才产生理性,还是有了理性然后用语言去表达这始终讨论不清楚。但是这个问题如果从儿童身上去考虑、去观察,一个婴儿能先有情感还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理性,那理性肯定是最后的。逻辑思维一定是最后的。在他一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开始有语言,有初期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不成易的。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情绪性的,在情感开始产生,情感和情绪分野的时候语言产生,因为语言的产生帮助了情感的产生,因为情感的复杂推动了话言的成熟。因为语言的成熟推动了理性的发展一一如果我们从儿童身上观察儿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发展的线索,当然这要成为科学理论,恐怕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你给到幼儿什么他就反应给你什么,他就像一面镜子。通篇我还读到了几个关键词:自然,自由,本能。这是幼儿期特有的动物性,随着幼儿年龄的发展,认知的提升,孩子开始成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的抓住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天性,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