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性体验真正生发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朱旻晨
建构游戏不仅是一种幼儿对材料的操作,还应该在这个活动中获得一种可体验式的游戏精神,这种可获得的游戏精神称之为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作为主体式体验形式又可以细化成三种游戏体验形式,分别是自由性体验、愉悦性体验、创生性体验。近期,针对游戏性体验,对我班建构游戏时幼儿行为观察进行深入剖析、反思、对比后,发现了以下问题:
1.高控游戏伙伴和材料选择,干涉幼儿自由性体验。
对于幼儿来说在建构游戏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游戏材料是否合适以及游戏同伴之间的合作水平对游戏最终呈现的作品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平日游戏活动中,为了使作品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会事先在游戏开始前就帮助幼儿选择好游戏的材料和游戏同伴,进行错误的“分组建构”。建构内容以教师主导幼儿参与为主,如教师规定用雪花片来变成小花,积木来搭亭子,幼儿无法自主选择建构材料。教师在游戏时,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内容的制定到材料的选择,最后进行游戏孩子都被处于一种高度控制的状态下,导致孩子游戏时无法自由选择,缺少自由性体验。
2.为了达成游戏目标,忽略幼儿愉悦性体验。
在开展游戏时,游戏目标设置要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富有一定的挑战性,目标设立时又不能跳脱出幼儿的能力范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建构游戏中幼儿已有经验则是指幼儿已经掌握的一些建构技能技巧和幼儿围绕主题开展建构活动时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如在大班有些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搭建建筑物时,开始兴趣很高,老师将搭建的内容变成图样,让幼儿模仿搭建但是随着搭建时间的延续,建筑物复杂性的增加,遇到了困难,幼儿在重复失败后失去了搭建兴趣。孩子们由于受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身体肌肉的发展等能力的限制,最终导致因为觉得困难而放弃了原有的搭建,使得孩子在活动中无法获得搭建的成功感,体会不到搭建的快乐。
3.过度追求作品真实性,影响幼儿创生性体验
建构游戏中,幼儿搭建的作品都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经过再造想象搭建出来的。每个作品中都有着幼儿独有的对生活的见解,幼儿对它们赋予了不同的想象。而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常常搭建一件让他们感到自豪的建筑,兴高采烈的向大家介绍,但在成人眼里看来很不合理,老师往往不去了解孩子的意图予以斥责和否定,认为孩子是胡闹,瞎想,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