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本位 立足有效指导
——以小班建构游戏“马路”为例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叶晔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普遍开展的一种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增强体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游戏活动。而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往往会受缚于以往的游戏组织模式,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过多的干涉,与自发、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背离。在建构游戏中,我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晴晴是我们班建构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通过对晴晴小朋友为期四周的建构活动的观察、指导与反思,我以“儿童本位的小班主题建构游戏组织策略”为视角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活动案例实录一:
我在建构区投放了体积稍大的砖块供晴晴游戏。刚开始,晴晴拿着砖块拼摆出一条长长的路和一栋高高的楼,之后他们就拿着玩具汽车在“路上”开。我观察到晴晴对“马路”和“开车”游戏感兴趣,于是就计划组织幼儿开展“马路”的主题建构游戏。为此,我投放了砖块、奶粉罐子(圆柱体、长方体等样式)、KT板(割好的马路)、各种积塑(如乐高积塑、雪花片)、彩色软泡、地垫以及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房屋、花等材料。
此外,我预设了目标:能用砖块、彩色软泡和其他材料建构房子;喜欢游戏,乐意参与游戏;游戏结束后能自己收拾整理材料。
分析:(1)材料投放针对性不强,难以支持晴晴提升建构水平。
案例中,我投放的材料主要是废旧材料制成的半成品和拼插积塑。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建构的想法是值得鼓励的,但我提供的废旧材料体积大、种类多、数量远胜于拼插积塑,对于小班初期的晴晴来说,缺乏最基本的建构技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利用。
(2)材料投放种类过多,影响晴晴游戏注意力。
案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提供给晴晴的材料种类不可过多但数量要充足。小班晴晴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如果材料种类过多,他们反而无从选择。如果数量不够,小班幼儿看见别人拿了自己想要的材料,就容易发生争抢。
调整:针对案例中的情况,给小班晴晴提供的材料要数量充足、体积适中,方便晴晴拿取,投放的材料要可以帮助晴晴发展建构技巧。如,可以提供一些个头适中的形状积木,这样有助于晴晴发展堆叠、拼摆、围合、架空等技巧;可以提供容易拼插的积塑,促进晴晴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的辅助材料(如小人、小树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有了这些材料,晴晴想要搭建一些形象简单的作品或者丰富主题内容就相对容易。
活动案例实录二:
第一阶段游戏,晴晴在地垫上游戏,将砖块一个一个往上叠,并告诉我自己搭的是房子。然后又将砖块平铺排列,一直排到地垫外面。排列好后,她拿来玩具汽车在砖块上“开”。有的时候晴晴喜欢将砖块或罐子垒得很高,看着它们倒下来,然后发出高兴的欢呼声。我观察了晴晴的游戏情况,建议晴晴在砖块两边种些树,于是晴晴将自制的果树摆放在砖块的一侧。结合第一阶段的游戏情况,我预设了第二阶段的目标:继续使用砖块等物品和其他材料建构房子等建筑;能有序收拾整理材料。
第二阶段游戏开展前,晴晴在我指导下将地垫铺设成十字形。游戏中,晴晴选择更多的材料来搭建房子,她利用罐子、硬纸板间隔地搭建出好几层的房子。晴晴搭好房子之后,开始玩玩具汽车。在玩汽车的过程中,出现两车相撞的情况,于是晴晴在马路中间排列罐子设置隔离栅栏。
分析:(1)游戏内容与晴晴能力不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阐明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就是说,游戏往往是晴晴力所能及的活动,每一名幼儿都在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上游戏,他们不会选择难度过度高于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
(2)晴晴缺乏相关生活经验。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形象简单生动、富有趣味性的事物。男生喜欢拼搭车子、手枪、飞机等,女生喜欢拼搭花朵、小动物等。案例中,我计划组织幼儿进行主题建构游戏“马路”,是源于小班幼儿运用材料建构了马路,玩了玩具汽车。我看似根据晴晴的兴趣进行引导,但忽略了晴晴的已有经验,他们的经验更多地停留在知道斑马线、红绿灯、马路和来往的汽车层面,至于马路的空间布局,他们没有相关经验,也很难理解。如在游戏过程中,晴晴建构马路中间的栅栏就是一直铺到底,也不知道“红绿灯”具体的摆放位置。即使我一直努力丰富晴晴有关马路的经验,但对于小班的晴晴来说,她的理解能力和经验水平也仅限于此。
调整:由于建构游戏是通过手的操作,反映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印象,是依靠表象进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晴晴充分观察,增加对建筑物的表象,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是建构游戏的关键。只有让幼儿对生活中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深入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这样孩子们才会有建构物体的欲望,有放手建构的能力。
可以试着从晴晴喜欢的汽车引入,先支持晴晴建构各种各样的车,然后逐步引导晴晴关注马路,接着帮助晴晴将视角扩展到马路边上的事物,最后引导晴晴逐步形成“马路”小单元,从而为主题建构游戏“马路”做好铺垫。
活动案例实录三:
为了进一步推进晴晴游戏的进程,我预设了第三阶段目标:会搭建汽车停车场;能想办法使建构的房子更加稳固;能有序分类材料,轻拿轻放。游戏时,晴晴用硬纸板和罐子搭出四、五层的建筑,并喜欢在建筑顶端放一个较高的罐子作为装饰。为此,我一直鼓励晴晴利用棱锥体的彩色软泡作为房子的屋顶。建完之后,晴晴开始玩“开车”游戏。在这过程中,我提醒晴晴要“种花”,晴晴才在马路两旁摆放自制的花。
分析:(1)忽视晴晴的兴趣点和真实水平。
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晴晴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不为其他。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在建构初期他并不明白自己要建构的是什么,他们只对拼搭的过程感兴趣。在游戏开展之前,我仅凭简单的观察就将晴晴的游戏主题定为“马路”。从几次游戏情况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晴晴对“车”和“开车”游戏感兴趣,她真正的游戏热情和快乐其实来源于建构了我规定的内容之后自发建构的内容;我提出的建构目标和要求,以晴晴当下的水平是很难建构出来的。
(2)游戏情节的推进由我主导。
我为了实现目标,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推动晴晴按照计划进行建构,我主导晴晴游戏的成分过重。即使晴晴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对其他事物感兴趣,但如果没有按照我预设的发展,我就将他牵回自己设定的游戏,这就导致晴晴的表现不理想,最终也使晴晴对我主导的游戏失去了兴趣。
调整:其实,我一开始发现晴晴对“车”和“开车”游戏感兴趣时,可以调整游戏内容和推进方向,以晴晴喜爱的车导入,逐渐推进游戏,那么就可以开展真正以幼儿为本位的建构游戏了。
活动案例实录四:
结合晴晴的表现情况,我预设了第四阶段的目标:能将搭建的建筑作品摆放在指定位置;能运用辅助材料使马路上的景观更加丰富;会想办法使自己的建构作品更加美观。游戏开始了,晴晴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建构自己喜欢的作品,如房子、车子,到材料剩下不多时才转向利用其他材料建构。在这次游戏过程中,晴晴不喜欢利用砖块拼搭,我一直游说晴晴,企图让他们重新对砖块感兴趣。此外,晴晴较随意地将搭建好的作品摆放进建构区,于是我指导晴晴将作品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如刚开始晴晴将“果树”集中摆放,也不知道要将“红绿灯”摆放在什么位置,在我的指导下,晴晴将“果树”分别摆放在“马路”的四个区域,“红绿灯”也摆放到相应的位置。晴晴建构好游戏主题相关的作品之后,开始建构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如飞机、坦克等),并拿着自己作品和同伴游戏。
分析:(1)游戏过程中我介入过多。
国外有研究表明,成人介入儿童游戏,既会产生正面影响,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对游戏进行操控,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或为了教学目的而不断地打断晴晴游戏,那么通常就会阻碍晴晴的游戏。在几个阶段的游戏情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为了游戏结果多次介入晴晴的游戏。如发现晴晴游戏中对自制的果树不感兴趣,很少有晴晴将其摆放在马路上,于是我介入,希望晴晴能够利用这些自制的果树丰富主题内容。如在第四阶段游戏中,发现晴晴对砖块不再感兴趣,于是我又介入,希望晴晴继续利用砖块建构房子。如晴晴随意摆放自己建构的作品,我再次介入,希望房子能够整齐、美观。
(2)阻碍晴晴游戏意愿的表达。
我多次介入游戏是因为,晴晴游戏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不是自己预想中的。其实,我的介入要顺应晴晴游戏的意愿,这样才能促进晴晴获得新经验和提升游戏水平。
调整:一般来说,教师介入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才介入。一是在幼儿的建构水平不足,阻碍了其游戏时,我以平行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对晴晴的建构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在晴晴允许的情况下以共同游戏者的身份加入晴晴游戏,巧妙地给晴晴一些建议。三是当晴晴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并即将终止游戏时,我以调解员的身份介入游戏,帮助晴晴解决问题,回归游戏。除此之外,我只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晴晴的游戏即可。
通过四个阶段的观察指导,我发现,在建构过程中,可能幼儿并不按照我的预设方案进行,这时教师千万不要进行功利化的干预,不能过于在乎自己预设的目标或者在游戏中捕风捉影式地寻找个别化指导的机会,将游戏目标强加于幼儿。
总之,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游戏,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建构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更进一
步分析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与建构游戏的关系,运用正确的游戏指导方法,以全新的游戏观审视建构游戏,促进幼儿游戏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