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我的规则我来定(大二班 颜老师)
发布时间:2017-12-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广化幼儿园

我的规则我来定

——对大班区域环境中规则制定的实践与思考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颜静娟

【摘 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是在纵横交错的规则潜网中进行的,大到国法,小到家规;远至街上的红绿灯,近至对弈的一盘棋,都有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同理,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也存在着或明示或暗示的“楚河汉界”,我们称之为规则提示。在区域活动中,规则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区域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现在的区域活动的规则大多是由老师制定,老师掌握着标准,并以“权威”的身份告诉幼儿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幼儿只是被动地在遵守着老师制定的条条框框,有些幼儿甚至视规则于不见。如何在建立活动区规则与发挥幼儿自主性之间谋求平衡呢?我将结合我们班在区域活动中规则制定实施的一些案例来阐述。

【关键词】区域   环境  规则 

 

区角活动中的规则提示具有保障功能。它的建立和运用,保障了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了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规则提示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大班班级区域环境创设中规则制定的现状

当下的班级区域规则制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教师往往在开学前把区域规则制定好张贴在相应的区域内,教师自我设定,没有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

2.规则的内容太过繁琐,使得幼儿难以理解规则的含义。

3.规则制定好后,就一成不变,不会随着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更改。

这样,每个区域多少人,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玩都制定得非常详尽的规则,对于幼儿来说,他只是机械地在执行这一规则,其实这是一种他律的规则,它使幼儿处于一种受支配、主体缺失的状态,这与区域活动追求的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这一宗旨相违背的。

二、如何优化班级区域环境创设中的规则制定

怎样让区域规则与幼儿自主性的发挥,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呢?我们班提出了“幼儿规则自律的方案”,即让幼儿在认识与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己制定规则并自觉地执行。培养规则自律,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

(一)自定规则——让幼儿成为区域规则的“设计师”

在“幼儿规则自律的方案”下,区域活动的规则不再由我们教师制定,而是来自幼儿的提议和协商。这个区域里能容纳多少人,玩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都由幼儿自己决定。教师则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一方面启发幼儿把以往制定规则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区域活动规则制定中,一方面提醒幼儿注意个区域的特性,使制定的规则更加切合实际。在幼儿自定规则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幼儿的“书记员”,帮助幼儿记录共同商讨的规则。

案例:老师,我们的进区卡放哪里呀?

在进入大班的第一次区域活动时,当老师宣布:“区域活动开始了,请小朋友拿着你的进区卡选择你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吧!”只见粒粒和几个小朋友幼儿拿着进区卡来到美工区,都傻傻地站在那,“老师,怎么没有区域规则提示呀?”;“我们不知道这个区域可以进多少人?”……其他孩子也纷纷地说着。“老师忘记了制定了,你们自己来制定好吗?你们敢接受这个任务吗?”我向幼儿抛出了橄榄枝并向幼儿提出了挑战。幼儿摩拳擦掌,准备开始行动了。

只见粒粒他们察看了一下美工区的活动范围,与同伴商量着规则的内容。与此同时,我还鼓励幼儿以绘画的形式参与记录。比如,画几个娃娃头像表示进入美工区的人数,画一些简单的图形表示相应的物品等。最终,我与幼儿一起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幼儿提出的三条规则:1.每次活动有 人参加;2.要保持地面的整洁,垃圾要扔在 (垃圾桶)里;3. (剪刀)时要注意安全,要小心。这样的记录方式比较直观,可以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虽然幼儿自定的规则往往不是很完善,但是我并没有作过多的干涉,尽可能让幼儿在自己制定的规则的过程中得到一种肯定、被尊重的体验,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展现。

(二)试行规则——让幼儿成为区域规则的“探路者”

在规则试行的过程中,我利用环境的暗示作用,把规则隐形地融入到环境创设之中。比如在美工区放置垃圾桶,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我还有意识地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去,并带头执行幼儿自定的各项规则,以行动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由于幼儿自定的规则不够完善,在试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暴露出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游戏的顺利开展。这时,我并没有去告诉幼儿问题出现在哪里,而是即使记录这些问题,并引导幼儿讨论如何解决。

案例:美工区一片“狼藉”

在美工区“给树叶穿衣服”这一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在用水粉颜料进行描绘时,颜料弄得满桌都是,有的孩子还弄到了衣服上。孩子们还随地乱放颜料盒、颜料及各种工具、材料,整个美工区一片狼藉,并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我用手机把这一情节拍摄记录了下来。

在活动讲评时,我向幼儿回放记录下来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原由,理解规则制定的必要性。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吗?”我问幼儿。

“太乱了,太脏了。”有些幼儿回答说。

“有的小朋友在画画时把颜料都画到衣服上了,就像给自己的衣服也画了花纹。”有的幼儿说到。

“地上都是颜料,调色盘,还有笔,万一有的小朋友走过去不小心踩到摔跤了怎么办?”……

幼儿通过视频发现了许多问题,并一一把它列了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那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呢?”我马上追问。

“那是因为我们制定的规则没有规定东西要放哪里?我们可以在把我们制定的规则在弄得好一些。”“百事通”粒粒说。

“怎样才能制定好我们的规则呢?”我向幼儿征集改进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则。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先当好“观察者”。在游戏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给予指导。

(三)修改规则——让幼儿成为区域规则的“调剂师”

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发现美工区的问题后,开始自己重新来修订规则。我在旁边默默地听着幼儿的讨论,没有参与。

案例:哦,找到问题的原由了?

“为什么桌子上那么脏,那是因为我们在画画时没有在桌子上铺上报纸之类的东西,如果铺上之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朱可欣说。

“我们在画画时,穿上宝宝衣就不会把衣服弄脏了。”王萍说。

“我们在活动时要把不要用的材料放在柜子里,不能随便乱放,特别是剪刀这种危险的工具。”王梓晨摸着脑袋说。

“对的,我们应该把我们说得这些都增加到我们制定的规则里。”乐乐提议。

于是,美工区便增加了相应的活动规则:工具用完后马上放回 (柜子), (剪刀)要放在 (篓子)里;画画时要穿上 (包衣);玩好后,要 (收拾桌子)等。就这样,幼儿自定的规则通过修改就更趋完善了。

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即“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主体关系,教师要“退到后面”,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在活动试行的基础上,通过回放视频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规则制定的必要性。整个讨论修改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并没有参与进去,只是作为一个记录者记录下幼儿游戏时出现的问题,提供给幼儿一个发现问题的途径,让幼儿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幼儿已经完全成为了区域的主人,真正做到了“我的区域我做主”。

三、让班级区域环境创设中的规则内化自己的自觉行为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幼儿会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反复进行修改规则,使自己制定的规则逐步完善起来。

区域里的混乱现象慢慢减少了,当有的幼儿出现与规则不相符的行为时,幼儿之间还会相互提醒。这些都表明,由于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自定的规则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

“幼儿规则自律方案”不仅扩大了幼儿在区域活动的自主权,还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的能力,保证了区域活动的有序、深入的开展,为区域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浅谈幼儿区域活动教学的实施[J]. 李曼.现代企业教育.2014(02)

[2]浅谈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四“唯”目标的有效策略[J].周云凤.基础教育研究. 2011(13)

[3]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优化策略[J].高芬.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4]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策略探究[J].李萌欣.亚太教育.2016(12) 

[5]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庄宏玲. 学前教育研究.2011(05)

[6]创设互动的科学活动环境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J].史维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