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游戏共参与 适时介入巧指导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周美玲
【摘 要】
幼儿园在把戏剧引入幼儿活动中时,如何充分发挥戏剧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又避免重复排练带给幼儿苦闷及压力呢?除了观念上对于戏剧活动的定位要恰当,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把戏剧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契机,以及以游戏形式习得戏剧表演技能的方法。换句话说,幼儿园戏剧活动需要教师通过轻松的戏剧游戏适当调配,调动起儿童的各种能力及积极参与情绪,放弃表演者或被训练者的身份,使所有人转换成参与者及游戏者。相比之下,戏剧游戏显得格外重要,那么教师在戏剧游戏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开展戏剧游戏时,教师又是如何指导,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戏剧游戏、指导策略、指导要点、游戏者
【正 文】
一、戏剧游戏的意义
戏剧游戏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戏剧游戏较为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是运用儿童假装扮演的天赋,进行目标清晰的集体探索,帮助他们发展感官、控制自我、理解他人。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是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是结合了传统意义的角色扮演游戏,并这种游戏则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二、戏剧游戏中的指导要点
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幼儿进行戏剧游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戏剧游戏的特点。
在戏剧游戏中,幼儿以戏剧的自然学习方法,如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来学习语言、动作与社会行为等,他们通常将自己置身于想象的戏剧情景中来表现熟悉的经验,并衍生出新的经验。教师应把握戏剧游戏的这些主要特点,在指导戏剧游戏时关注每个幼儿在想象的戏剧情景中运用智能、体能与直觉进行即兴式、创造性表现的状态。有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来调整游戏的节奏,以便观察与发现每个幼儿的表现。有些由一般性游戏改编而来的戏剧游戏,更需要突出戏剧创作的特点。例如,对“石头剪刀布”戏剧游戏,教师在理解它与原有游戏的不同之处后,把重点先放在幼儿身体造型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表达、创造“石头”“剪刀”“布”的造型。在此基础上,再满足大班幼儿的竞争心理需要,进行团队挑战比赛和3人一组合作比赛,这样的调整突出了戏剧游戏的特点,增加了假想的游戏情景“我是一个……可以做……”,把全体幼儿带入充满情趣的造型活动中,促进幼儿在模仿、造型、控制和想象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种价值是原游戏所不具备的。
(二)捕捉幼儿在细节上的表现。
每个幼儿都会运用自身的经验来参与戏剧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临场的观察、想象与反应等能力,发现幼儿在肢体与表情、声音与语言、思考与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自发性表现以及这些方面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渐进转化的细节,一方面及时给予点拨,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和分享个体独特的经验。
(三)给予幼儿更多自主体验的空间。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戏剧游戏,一般都经历对角色的理解和接受、酝酿及执行这三个步骤,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内容,给予每个幼儿自主体验、实践的空间,不要干预或限制幼儿身体、心灵、思想方面的自主表达。例如,在“捏面人”这个合作性戏剧游戏中,“捏面人”和“面团”之间有较多的语言和身体方面的互动,甚至情感的互动交流。比如,“捏面人”要先想好自己捏什么样的东西,告知同伴,再将同伴的身体当作“面团”摆出想捏物品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捏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调整作品,以达到形象的效果。游戏后半程,“面团”可用语言建议“捏面人”怎么调整自己的身体,但自己不能动,只能用肢体塑造物品的静止形态。第二次、第三次游戏在背景音乐中进行,“捏面人”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地捏捏对方的头、肩、手臂、腿、肚子、背等身体部位,最后在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下给“面团”做造型。在组织与指导戏剧游戏时,教师通常要放慢游戏的节奏,宜缓不宜急。慢,才能让幼儿的表达更加细致、生动;慢,才能让幼儿的体验更为深刻,触及内心。
三、戏剧游戏的指导策略。
维果斯基曾说过:“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不会停滞不前。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式,成年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幼儿游戏的实践表明,教师介入指导游戏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那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究竟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来指导幼儿游戏呢?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按照幼儿游戏的基本进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主要发挥四种作用。
1.为游戏开展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丰富其戏剧游戏的相关经验,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安排布置游戏场地等。
2.细致观察幼儿在戏剧游戏中的各种行为,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游戏中的同伴关系,游戏的持续时间、专注程度,等等。
3.根据上述观察的情况,结合幼儿的特点,适时、适度、适当地参与幼儿游戏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帮助幼儿拓展和丰富游戏情节,提升游戏中的戏剧张力。
4.组织幼儿结束游戏,整理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分享经验,提升戏剧游戏水平,有针对的对幼儿在戏剧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1.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包括两种:平行式介入法和交叉式介入法。
(1)平行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近似的游戏材料和游戏情节,引导幼儿模仿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一名游戏者,教师的行为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比如在进行“鲨鱼来了”的游戏中,幼儿遇鲨鱼表演较为单一,教师可参与,多提供几种表现形式,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让游戏更具表现力。
(2)交叉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就是教师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到幼儿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下去时,教师则可以退场,不能待得太久。
2.语言指导
语言指导是通过教师的话语达到对游戏指导的一种方式,它是游戏指导中非常重要,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使用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而不同语言在游戏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在戏剧游戏中我们常用的教师的语言有五类。
(1)询问式语言。 比如,“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拿不下了怎么办?”“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 上述就是询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教师借助询问式语言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情境描述出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思考并寻找解决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啊?”(帮助幼儿丰富对警察的认识)“拿不下了怎么办?”(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指导幼儿学会使用替代材料)这就是询问式语言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
(2)建议式语言。 建议式语言,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通过给予建议,指导幼儿游戏。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情节发展停滞不前或出现困难时,给予的不是直接的指导,而是采用建议的方式,比如,在玩“剪刀石头布”时,幼儿一直只扮演一种,老师可以建议:“我觉得其他的更加厉害”等。
(3)鼓励式语言。 鼓励式语言是教师通过鼓励或表扬的方式,激励幼儿把游戏行为继续进行下去或走向深入。一次在玩“小动物过河”的游戏时,一小女孩想学小马,可恰巧前一个小朋友已经扮演过,规则又是不能重复。小女孩停止不前,迟迟不动。老师观察到鼓励道:“你学小马学的真像,相信你学其他小动物也一定很棒”小女孩想了想说:“我还喜欢小狗”说着就积极表演起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促进了儿童游戏的顺利开展。
(4)角色式语言。 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促进游戏情节更为丰富和深入地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扮演角色和参与游戏时应自然,不要露出“导演”的痕迹。这种方法和我们之前讲到的交叉式介入法,二者是非常类似的,只不过在这里更强调语言的使用。
(5)指令式语言。 “指令式语言”即直接的命令或指令。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违反规则或做出一些危险举动时,教师要立即通过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制止其行为,比如,“不能这样”“赶紧停下来”等等。明确具体的指令,能及时制止幼儿的不恰当行为,避免危险的出现,保证游戏活动安全健康地开展。
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
在英语中,游戏、戏剧这两个词都叫做Play。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他们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不能再用呆板的角色来框定儿童的游戏,而是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用戏剧化的教学法为儿童的游戏推波助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戏剧视野下的“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浅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郑薏苡编著。儿童戏剧与学前教育。[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3] 林泳海主编。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戏剧游戏的整合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