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玩”到“我们和你一起玩”
——记一次大班纸杯探索搭建实录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颜静娟
到了大班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游戏有了更多探索和创造的需求。根据我们班建构区收集到的材料,发现大大小小的纸杯特别多,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安全、轻便、易取,孩子们很喜欢用它来玩各种游戏,如:投掷飞盘、打电话、做纸杯玩偶等。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我们进行了挖掘和巧妙构思,我们就从“纸杯”入手,让幼儿利用纸杯这一简单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搭建,给孩子们自主操作、自由创造的空间。
在本轮游戏中,观察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生——顾周悦,虽然很聪明,但是性格比较古怪,喜欢独来独往,甚至有时还会在别人玩得很开心时去插上一脚,因此班上的朋友很少。
游戏推进一:
观察:
孩子们拿着纸杯正在小组合作商量着搭建着宝塔、城堡、楼房,而顾周悦只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蹲在角落里,拿着杯子进行叠高。我走过去说:“顾周悦,我们一起来造房子,看谁的房子造得高。”他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只不过手上的动作小心翼翼了许多,只见他在底层用杯口朝下的方式摆了两排,每排4个,一共8个纸杯,又在第二层用同样的方式依次摆满了两排,每排3个,一共12个纸杯,他边摆边从左往右依次进行点数,口中默念“一、二、三?”可是当他搭到第三层时“房子”倒了,他“哇”的一声哭了,同时将我搭的“房子”也推倒了。接着,无论我怎样鼓励,这个孩子都不愿再继续下去了。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打击”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我决定先树立他的自信心,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于是,我重新开始在一边“搭房子”,并且故意让“房子”在搭到第三层时也倒了下来。“哎呀,倒了!老师再搭一次。”第二次我故技重演,并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他说:“没有你的帮助,老师又失败了。你帮帮老师好吗?”在我的鼓励下,顾周悦终于答应了。在他“帮助”我的过程中,我慢慢教他掌握搭得好、搭得稳的方法。当他略有“成就”时,我及时表扬他;当他搭得不够好时,我及时鼓励他“没关系,老师搭的房子也倒了好几次呢!重新再来,你准能行!”
到了最后一层,我向他提问:房子要封顶了,怎样给它造个屋顶?顾周悦观察分析了一下,用了三个纸杯,以一个倒扣、一个正放、一个倒扣的方式搭建了一个屋顶。
“顾周悦,真棒,看,你的楼房搭建得又高又稳,还用别样的方式建造了一个屋顶,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故意提高声音地说。旁边的小朋友听见了,纷纷转过头来,对顾周悦投来了赞赏的目光,更有几个小朋友走过来,对他说:“顾周悦,你到我们组来,你来搭建房子,我们搭建宝塔,我们共同完成我们的搭建任务。”
分析:
从建构能力来说,根据顾周悦选择同种大小的纸杯,可以看出他已有了对同一层水平搭建的经验,他知道相同大小的纸杯才能保持一层纸板上的平衡。他的第一层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观察到纸板的形状进行摆放的。他在摆放后面几层时均根据纸板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摆放,说明他已经感知到纸杯数量多少和纸板的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最后,他能用三个连接的纸杯想象搭建屋顶,可见他能大胆地运用物体进行建构再现其对物体的已有经验。说明大班的孩子对于行动结果产生的原因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从而能引领孩子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思想行为来说,在这次的活动中,顾周悦不仅明白了挫折不可避免,遇到困难或挫折应积极面对,失败不会永远伴着自己,这次虽然失败了,但只要努力,下次就会成功。同时也增进了自信心,用自己的成功换取了同伴的信任。
对于同伴来说,他们更愿意“能干”的幼儿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为自己的团队增加战斗力。
调整推进:
1.多利用游戏后的交流分享时间,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在区域中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不自信的幼儿,让其成为受大家关注的焦点,听到老师、同伴对自己的肯定,使幼儿肯定自己,慢慢树立自信心。
2.第一次活动后,在活动评价的环节,我与小朋友讨论如何才能让纸杯叠得高、叠得稳?有的小朋友说用透明胶粘住;有的小朋友说叠得时候要轻拿轻放。我让顾周悦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刚刚自己叠的经验:下面宽一点,上面小一点,就比较稳,像塔一样,而且杯子大小要一样,大家都愿意下次要来试试。这样,孩子们对于顾周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加崇拜他,更愿意接近他,与他进行小组组合。而顾周悦也能得到成功感。结合上述情况,进行目标调整:引导幼儿学会欣赏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
3.教师需要为此游戏由单人操作变为多人合作创造条件,满足不同水平幼儿在游戏时的需要,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给孩子更多合作、创新、挑战的空间,提升合作、创新能力。
4.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操作,提高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