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24堂气质课》有感
颜静娟
寒假里,细细品读了《北大24堂气质课》这本书。此书由赵文彤编著。书中言道:“不是北大人更要学习北大气质课”。 北大,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近百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北大,由新文化温养又反哺中国,至今依然坚定地屹立在文化的前沿。北大,可以说是优秀文化与沧桑历史的完美结合,日积月累的文化底蕴逐渐塑造了她特有的人文魅力。
其实,北大不仅仅是一所大学,她还是一个与中国近现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神圣殿堂:陈独秀在和李大钊在这里相约分别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 鲁迅、蔡元培、胡适等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这里任职或任教……
北大也不仅仅是北大人的北大,它是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前沿阵地。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等人在内的各国政要,美国微软集团董事长比尔.盖茨、中国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中国百度CEO李彦宏、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等精英,都曾经在北大讲堂上留下过身影和智慧。北大并不是神话,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任何进入这种气质氛围的人,生命都将会从此与众不同!
北大为何能走出无数优秀的企业家与大批的思想学者、民族精英?这主要得益于北大所独有的精神气质。那么,北大人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究竟是怎样的?如何做到?我们身为普通人——北大的局外人,是否也能学习和掌握和领悟这种精神和气质?
本书为你解答这一切疑问!
什么叫气质? 著名国学大师,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的冯友兰先生指出:“在逝水流年中,我们日复一日地阅读、聆听、感受和体验很多的人和事。其中很大一部分一页页翻过,却并没有留存下什么记忆,更没有复习和回味的必要。但有一些却会在人生的旅程中,或者勾魂摄魄刻骨铭心,或者无声浸润沉降积淀,最后蓄养成我们称为‘气质’的东西。它是岁月的沉积、人格的蓄养。”可见,北大人所信奉的气质是人灵魂上的一种高贵,这种高贵是引领人走向卓越的关键!
北大人认为,气质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效率有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好的气质能够使人成为交际圈的关键人物,拥有良好气质的人,会让人周身散发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力,让人不自觉地想靠近。但一个人的气质并不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修炼出来的。从北大精英身上你可以看到,气质与修养并不是名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人。气质与修养不是和金钱、权势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年龄如何,都可以拥有独特的气质与修养。
通过本书,你不仅可以领略到北大独有的精神气质,还可以在名家的点拔下,提升和修炼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来。
北大的气质课中告诉我们:强大始于内心、是从沉稳开始的。读了书中所言,才意识到,气质往往是被自己“破坏”的。繁忙的工作中,压力往往是人最容易感受到的,随之而来的反应多是抱怨,情绪自然只会糟糕。所以,我们在努力成为强者的开始就败下阵来。书中告诉我们许多调整的方法,如:有情绪也别表现在外,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困难和遭遇。借用书中的一句话:管住那张并不讨好的嘴。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我们离不开学习,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北大人懂得:在征询别人的意见之前,自己先思考。事情无大小,对待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关注细节,正如很多成功人事所说:细节决定成败。细心是学会做事的关键。北大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对做不到位的执行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仔细读下去,我发现,北大人成功的秘密并不是什么我们闻所未闻的“经文”,只是北大人读懂了“成功”的含义。北大人的成功证明了:做人要有胆识,要大度,要诚信,要敢于担当。这些都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需要有毅力、有思想、有韧性,会学习,用一生去积淀、奋斗才有可能做到的。
读完全书,我觉得自己也只是似懂非懂,课的内容丰富且深奥,对于“课”中内容还需要反复品读,不断思考,才会有更多的领悟。
闭目凝神,想一想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做着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事业,我又当如何前行呢?
回想曾经面对自己每天的工作的一些错误的想法: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生活在繁忙与平淡中,好像没有哪个环节用得着“成功”一词来定位、评价。所谓自己的潜能也无从挖起。上完北大气质课后,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向着错误的方向急驰。北大语录中说: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人的心态决定人的命运,细节成就完美,这关乎着人一生的命运。
黑格尔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美的偶像。”事实证明: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 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上完这节北大气质课,我的感悟真的很多,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做一个有气质的教师,如何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想:除了具备高尚的品德,诚挚博大的爱心,更需要有渊博的学识。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懈努力、感悟和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达到那种至高境界。正如尼采所说:“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把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那么注定我们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有我们带着真情和热情,以乐观、宽容、谦和、感恩、好学的心态,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充满使命感,才能体会到成就感,才能体现教育工作的神圣。当我们做到这些时,相信我们的气质定不会比北大人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