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我拜读了《课堂,可以春暖花开》一书。这是一本记录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思考、反思、研究结晶的书。其中的一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林竹子有深浅”。让我映像深刻,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思想芦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
2.课堂传真:深一脚,浅一脚,都是足迹
3.超越教室:各抒己见,每一种意见都很重要
4.触摸心灵:邂逅“感悟”,让儿童绽放自我
下面是我的一些启发与感受:
本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差异性。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他们如同山间的小溪欢快地汇聚到我们这个大集体中,教师理应像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触动孩子们的心弦,给他们以刺激、抚慰和鼓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戴上同一型号的帽子,贴上同一定义的标签。认识到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性,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但同时也强调使每一个孩子的强项得以提高,并从每一个学生的强项出发,促进孩子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作出了以下反思:
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教师应当发现每一个幼儿的潜在的能力,从各个角度观察了解幼儿,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
其次,幼儿的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和特长。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总会请一些能干的小朋友做事情,比如做值日生,图书管理员,小老师等,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幼儿得到的锻炼就更多,这样就忽视了一些能力弱的幼儿,他们没有很多锻炼的机会,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导致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个体差异性也会越来越大。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给孩子提供同等的机会,不在外在的条件上增加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在折纸活动中,操作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差异。一个班级的幼儿能力水平总时强弱之分,而我们要做的就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去对其进行个别指导,比如:对角折后变成三角形后,再对角折找到中心线把三角形的两个角向上折,并反复强调折的时候要边角对齐,会找到中心线。在幼儿操作时,老师可以巡回指导,能力弱的幼儿我就帮助他找中心线,能力强的幼儿鼓励他花朵的下端要折成尖的。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不同幼儿在不同发展领域的差异性,不在某一方面培养目标上整齐划一的苛求每一位幼儿,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要,注重给予他们不同的关爱和教育方法,每个幼儿一定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