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教学一直是幼儿园教学领域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幼儿不能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在表达时,句式单一,词汇不丰富等。作为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使他们乐意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和好的教学形式,加以有效地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
【关键词】幼儿兴趣 经验 教学形式 提问
【正文】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它始终伴随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当中,那么教师对培养、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的能力呢?本人在这里摸索、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调动幼儿的兴趣入手
语言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平时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那些优秀的故事类语言作品特别感兴趣。所以,在上语言课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选择一些故事类的语言教学,还可以给幼儿多欣赏、阅读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多以故事类语言教学等,让他们感知语言的丰富与优美,慢慢地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故事作品
起先,我认为只要有了优秀的故事作品就万事具备了,但是后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进行“我们身边的动物”这个主题时,老师为了让幼儿理解作品,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提问,但由于幼儿对于马等一些动物了解地不多,所以幼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以至于课堂效果完成得很不理想。
出现这一状况后,我们展开了集体备课的研讨。最后年级组的教师都达成了共识:在故事类的语言教学中,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幼儿之所以会对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感性经验,而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后来,我们重新调整了教材,更多地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我们先后选择了一些故事语言丰富、人物情感刻画细腻的《竹篱笆和牵牛花》、《爱心小屋》等。事实证明,选择幼儿有原有经验的故事作品能在更多程度上丰富、发展幼儿的词汇和句式,促进幼儿的“开口”说话。
三、从好的教学形式出发,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
在组织语言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课堂气氛会很沉闷,幼儿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对语言表达显得十分被动。因此,我就采用了各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下面就本人在教育实施中略有成效的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1.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故事内容
在故事教学中,角色扮演是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我不仅会用图片、录音机等教具,还会给幼儿一边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一边给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在起初的尝试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此种教学形式非常感兴趣。以后在我课堂感染下,幼儿对故事教学越来越感兴趣,喜欢听我讲故事,更喜欢看我表演故事。因此,我经常创设情境,制作一些头饰,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通过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幼儿说的愿望,也使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多采用小组形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把幼儿分成六个小组坐下来,采用小组形势来进行,这样既避免了等待,也营造了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考虑到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练习讲话。如一个幼儿在玩儿童乐园时不小心摔倒了,另一个幼儿赶紧把他扶起来,看见后我赶忙上前问,××小朋友怎么了?你看见了以后是怎样做的?当他回答后,我就马上表扬他。在玩自选游戏时,我会先问小朋友:“老师,我要搭积木”,或者“我要玩拼图”时,我才让他拿去玩 。这样做,既增进了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使幼儿大胆主动的讲话,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班内开辟区角,提供自由讲述的机会
活动区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在这里幼儿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而且幼儿在玩中是最喜欢说话的,是教师直接接触幼儿最好机会。在这里教师是游戏的伙伴,在和幼儿一起交谈,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以往的故事教学之后,我们都会要求幼儿一字不落地将故事背诵出来,虽然幼儿学会讲述了其中丰富的词汇和句子,但是却学得非常呆板。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愿表述的幼儿,我会在班内开设“温馨小屋”,这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在小屋内,他们可以尽情讲述故事和悄悄话,连平时话少的幼儿也能说得很好。我还会不断地提供、更新一些有趣的手偶和头饰供幼儿故事、诗歌的讲述、表演,在活动中,幼儿的思路不仅得到了开阔,口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4.定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故事大王比赛
我们还经常举行故事比赛、成语故事表演等,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当教师充满感情,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幼儿听得那么认真,当请他们讲述时,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我班某些幼儿如叶静雯、华锋等,不仅
5.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交往
当然,我也会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提供更多语言交往的机会。我们经常利用餐后散步这段自由活动时间,参观园内走廊里的画版,我们园内的画版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三字经、有唐诗,还配有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讲很多话,如:讲讲你喜欢哪幅画,上面画了些什么?这幅画的哪些地方你很喜欢?这对多数幼儿来说应该很愿意讲述,在参观过程中让孩子多讲,多与同伴讲,老师要少讲或带动胆小的幼儿讲话。
四、有效的提问,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
在一次语言教学《鸭妈妈藏蛋》中,起初我只是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理解故事大意,学会欣赏和感受故事的情感。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我将提问设定为:“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爱爸爸妈妈吗?你怎么让他们知道你的爱?”“鸭妈妈爱它的蛋宝宝吗?”“你最喜欢故事的哪个部分?”这些问题使孩子们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从幼儿的表达中,我发现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要表达的情感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鸭妈妈和蛋宝宝之间表达爱的特殊方式还不是很理解。为此,我们年级组经过探讨,对提问的形式和方法重新作了一些调整,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
1.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
在理解故事的时候,我们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抛给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表达的信心。比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都讲了些什么内容”等。然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我们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需要思考和升华的问题。例如,“你从哪里听出鸭妈妈很爱它的蛋宝宝?故事里是怎样说的?”等,使这些幼儿在原有的语言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2.提问要有层次性
在学习一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问要有层次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影响到幼儿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鸭妈妈找蛋》的教学提问中,我们就可以将它的提问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你们的妈妈也爱你们吗”,在得到幼儿的肯定回答后,继续问幼儿“他们是怎样向你表达他们的爱的”,教师可以适当地帮助幼儿进行一些概括和总结。最后再问“你们又是怎么表达你的爱的”等等。
3.教师的提问要有开放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般
4.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发出提问以后,很少能够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在发现幼儿迟疑或者说出的答案与故事的内容不一致时,教师就会急着抛出答案。有时候,教师还会无意识地重复幼儿的答案。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的。我们应当鼓励、支持幼儿在回答问题时,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
5.提问要能促进幼儿原有水平的提高
在不断地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事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就象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在面对幼儿不能清楚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要么没有跟进的问题,草草收场;要么不厌其烦地问一些细碎的问题,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上是“是”与“不是”。当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也有自己的困惑:在问题提出以后,我不知道孩子会怎样回答,也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所以接下去的问题就越来越没有逻辑性。经过讨论,问题可能是教师只知道将问题抛给幼儿,至于这个问题适合哪种水平的幼儿并不明确;另外教师不能够接住幼儿的问题,对此支持其深入思考和表述。
为此,我们教师也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细化备课过程。例如:对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的提问可以比较简单、直接,以帮助幼儿建立表达的信心,例如“是什么”“怎么了”等;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提出需要他们结合原有经验进行思考、提炼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怎样才能……”等,使他们在原有较高发展水平上获得提升。
6.教师的追问要有适度性
有时候,教师总喜欢问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当然,这样做一方面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是不采取的。但是,如果教师过分地注重追问,反而会引起幼儿的不耐烦,使得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也会变得吞吞吐吐和表述断续。
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这需要我们老师注重平时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适当引导,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我想在今后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让我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