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级区域规划布局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邵冰青
区域活动是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因而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教育厅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其中支架三要求提出要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下面我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谈谈我们的对区域布局的做法。
一、合理规划空间的重要性
案例:会说话的教室
我发现自己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维持秩序和纠正幼儿行为上,似乎没有教学的乐趣可言,为什么孩子们总是“不听话”?我决定做一项实验,希望通过环境中一些因素的调整,来改变幼儿不良的行为模式。首先我将班上幼儿不良的行为模式一一记录下来,这包括:
(1)在地毯上搭积木的幼儿,其作品常会被经过该处的人所踢到;
(2)幼儿常藏身在衣帽柜或寝具室里,将衣物丢得满地都是;
(3)在中间三张桌子上所进行的活动,常遭穿越此处的人干扰;
(4)幼儿常绕着桌子玩追打游戏;
(5)各区的材料、教具常常混杂在一起,老师像搬运工与清道夫似的,不停地帮幼儿拿取或收拾物品;
接下来,我绘出教室的缩略图及各家具图的小纸片(下图),试图找出症结所在。

问题一:各区域间全无屏障,正好让幼儿四处闯荡;
问题二:幼儿不知道何种活动该在或不该在何处进行,因此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破坏。
问题三:桌子横在中央,不但使行动受到阻碍,更造成管理上的负担。针对这些缺点,这位老师调整教室各家具的位置。

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老师发现幼儿的行为真的慢慢有了改变,到最后,“一群原本相互伤害、干扰,又爱发脾气的幼儿,都变成喜欢探索、常常面带微笑,个个能干的小天使!”
从案例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合理规划区域空间的好处:
1.空间利用得以改进:当幼儿同时占据了几个区域时,一天中房间内的大部分设施都在使用中,这就避免了由于幼儿们想同时使用同一件器材二出现的拥挤和紧张。
2.行为规则得以明确:有组织的活动区可规范幼儿们的行为,并控制他们对器材的使用,在有明确的自然限制的地方,幼儿们可以寻找、探索和存放他们的玩具。
3.幼儿独立性得以提高:当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独自进行互动所需要的材料和物品时,教师就不必总是努力出现在任何地方—分发器材并看管对器材的使用,这就使得教师有时间与幼儿进行广泛的讨论,引入真正的询问和实验工作。
二、合理划分区域
活动区角划分科学、合理,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而且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很容易分散,若空间没有适当的分隔,则容易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如果区角隔物过高、过实,则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相互交往,而且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在合理的摆放区角时,我们除了要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1. 大小有别
不同类型的区角所需要的空间也不同。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等往往需要更开放的空间,而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只需要比较精致小巧空间,我们往往布置成半封闭的空间,便于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例如:构建区大的话,第一,容量够大,可以多放点玩具以及器材,还可以有花坛这些等等;第二,小朋友们有够大的场地来做游戏,如果一起玩的话不会那么拥挤;第三,小朋友的作品规模不会受场地的拘束。
2.动静、用水
美国学者布朗把活动区的性质描述为静态、动态、用水、不用水等特性,并大致把活动区为几下四大类:第一类是静态、用水。包括自然区、手工区、美工区;第二类是动态、用水。包括玩沙区、玩水区;第三类是静态、不用水。包括图书区、数学区。第四类是动态、不用水。包括音乐区、娃娃家、积木区。因此教师应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把安静的阅读活动为主的图书区和以动脑子为主的数学区放在一起,把操作活动为主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放在一起等。同时还要考虑:需要用水的活动区应靠近取水处,自然区和图书区等需要明亮的光线应靠窗户等。
3.明确界限
(1)平面界限:用不同颜色地垫,标记或者图文结合的形式作为区域标识,帮助幼儿快速清晰地找到该区域。
(2)立体界限:利用一些地面隔断物把空间划分成若干区域。如,活动柜、桌子、椅子、屏风等物品,利用这些物品的高矮搭配,不同的摆放方向,或者在两个区域中间摆放隔断物的方法,根据需要的空间大小及区域活动时的需要进行调整。
(3)悬挂界限:利用不同的挂饰对空间进行划分,选择适宜材质、色彩的材料,考虑幼儿的视线范围,选择合适的悬挂高度。比如,美工区、阅读区,让幼儿快速判断,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同时也为自由出入提供较大空间。
三、恰当布置桌椅
1.桌子放进区域
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小学的课桌椅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教室中央,井然有序,但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他们更需要充分的游戏与操作空间。在区域活动时,桌子可以是他们游戏的操作平台,也可以是他们游戏的道具;而在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在教室的空地集中听讲,需要分组让幼儿自选游戏或者需要动手操作时,按小组直接进入区域中,认真的进行思考和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幼儿间的相互干扰。
2.椅子按需调整
在集体活动中,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活动的形式,进行不同的组合。 拿音乐活动为例,歌唱活动时,幼儿可背向窗户环成半圆形或者U型,而教师则面向光线,这样所有的幼儿都可清楚地看见教师歌唱时口形变化;韵律活动,需要将桌椅紧挨活动室四壁,以空出较大场地,便于幼儿舞蹈动;奏乐活动时,老师可以分组排放桌椅,避免不同种类的乐器之间的相互干扰。碰到阴雨天气,椅子还可以放到教师中间的空地,作为孩子们锻炼的器械,有些幼儿园由于没有固定的卧室空间,需要活动室兼卧室时,可以将活动室内所有家具尽量靠边,腾出地方打通铺。
凡此种种灵活的桌椅布置方式体现了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校教学完全不同的目的与形式。
三、打造弹性空间
班级是孩子一日游戏生活的场所,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班级地面、上空的空间,合理化的布置,优化区域材料的资源,合理布局,在班级的弹性空间里,让孩子自由快乐游戏。
1.区域屏风,收放自如。班级空间较小,区域隔断可以是可收,可放的。这样班级的弹性空间就相对变大,孩子的活动空间也相对变大。如我们大班“风味小吃”的隔断,我们使用的是KT板,将KT板半制开,在上面贴上画好的即时贴,装饰上漂亮的图案,使用时打开不用时合拢都很方便建构区里的纸筒隔断,用胶枪粘在一起,收的时候把它朝着墙边一放既美观又收拾方便。解决了教室空间小的难题
2.墙面、柜面,易于操作。会说话的墙,可以变成幼儿游戏,娱乐的桥梁。幼儿可以在墙桾瓷砖上进行绘画、涂鸦、撕贴等美工活动。还可以将一些可操作的材料放置在墙面上进行数学活动,如我们在教室一面墙上用颜料画上走迷宫的图形,让幼儿坐在地毯上玩走迷宫游戏,用完后颜料可以擦掉,简单又有效的利用了墙面。我们还在柜子上放上按数取物的教具,让幼儿坐在小椅子上操作,既节省了空间,又充分让幼儿得到了发展。
3.利用窗台,展示作品。班级窗户较多,为了充分挖掘它的可利用度,我们可以在这里开辟种植区或摆放孩子的手工作晶,即可成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区。如我们大班处在二楼,自然角的植物没地方放,我们除了放在花架上以外,还利用教室外面窗台来放植物。教室里面,美工区的幼几的手工作面窗台摆放,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
4.上层空间,教育延伸。充分利用活动室上面的空间、中间的墙面和地面创设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顶面多用做幼儿的吊饰作品或展示幼儿园重大活动吊饰等,它是相关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延伸形式。所有布置高度都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区角环境要做到布局科学合理就必须贯彻《指南》精神,更新教师的观念,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才能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健康成长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