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从“不听话的熊孩子”到“会玩儿的小天使”(
发布时间:2018-05-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邵老师
从“不听话的熊孩子”到“会玩儿的小天使”
——例谈班级环境的合理规划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邵冰青
【摘要】区域活动是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因而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布置区域需要教师根据教室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区域,注意大小有别、动静分开、明确界限;还需要恰当布置桌椅,桌子放进区域,椅子按需调整;利用教教室的角角落落、上上下下打造弹性空间。
【关键词】班级环境、区域布置、空间规划
区域活动是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学习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因而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园良好的区角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江苏省教育厅为了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效性,提出了“六个支架”作为抓手,其中支架三要求提出要合理灵活地规划活动室空间,恰当布置课桌椅,以方便儿童游戏为基本原则,允许儿童跨区域游戏。下面我结合自己组织区域活动的案例,谈谈如何让教室“说话”,让幼儿“听话”。
  • 案例呈现
案例:“不听话”的熊孩子
区域活动开始了。刚开始,幼儿的兴致都很高,也能按照老师指定的区域规则来进行游戏。但十分钟之后,教室里显得有些混乱了。几个幼儿无所事事,在教室里四处游荡。有几个幼儿拿着生活区的玩具跑到了益智区,与益智区的玩具混到了一起;益智区的幼儿游戏被打断,拿着棋类玩具与生活区的幼儿一起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还会因为。建构区的幼儿拿着搭好的半成品在中间的场地绕着桌子疯跑起来,老师由于担心幼儿安全提醒了他们,但是不一会儿他们又绕着桌子玩起了打仗游戏。科学区的幼儿跑来和老师告状:“老师语言区实在是太吵了!”美工区的幼儿在认真的玩颜料,几个幼儿穿过中间的桌椅去水池取水,结果颜料打翻在地,教室里一片哗然。
  • 情况分析
我发现自己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维持秩序和纠正幼儿行为上,似乎没有教学的乐趣可言,为什么孩子们总是“不听话”?我决定和幼儿一起讨论,希望通过调整环境,来改变幼儿不良的行为模式。
首先我问幼儿,你觉得玩区域游戏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或者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幼儿提到的游戏中的困难包括:(1)在建构区搭积木的幼儿,其作品常会被经过该处的人所踢倒;(2)幼儿常藏身在衣帽柜或寝具室里,将衣物丢得满地都是;(3)在中间三张桌子上所进行的活动,常遭穿越此处的人干扰;(4)幼儿常绕着桌子玩追打游戏;(5)各区的材料、教具常常混杂在一起,无法收拾分类。
接下来,我绘出教室的缩略图及各家具图的小纸片(下图),试图与幼儿一起找出症结所在。
 
从平面图中,我总结了我班环境布置上的问题:
问题一:各区域间全无屏障,正好让幼儿四处闯荡;
问题二:幼儿不知道何种活动该在或不该在何处进行,因此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破坏。
问题三:桌子横在中央,不但使行动受到阻碍,更造成管理上的负担。
  • 调整实施
    幼儿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比如:“建构区大一点就可以造更多的房子了!”;“玩颜料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水池边玩!”;“中间的桌子能不能拿掉!”等等。最后我与幼儿一起把区域重新规划,把桌子搬进了区域,把有的操作材料重新进行了布置,并归纳出划分空间的一些策略。
1.规划空间的策略
(1)区域大小有别
不同类型的区角所需要的空间也不同。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等往往需要更开放的空间,而语言区、益智区、科学区等只需要比较精致小巧空间,我们往往布置成半封闭的空间,便于幼儿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例如:构建区大的话,第一,容量够大,可以多放点玩具以及器材,还可以有花坛这些等等;第二,小朋友们有够大的场地来做游戏,如果一起玩的话不会那么拥挤;第三,小朋友的作品规模不会受场地的拘束。
(2)考虑动静用水
美国学者布朗把活动区的性质描述为静态、动态、用水、不用水等特性,并大致把活动区为几下四大类:第一类是静态、用水。包括自然区、手工区、美工区;第二类是动态、用水。包括玩沙区、玩水区;第三类是静态、不用水。包括图书区、数学区。第四类是动态、不用水。包括音乐区、娃娃家、积木区。因此教师应尽量把性质相类似的活动区放在相邻的位置,如把安静的阅读活动为主的图书区和以动脑子为主的数学区放在一起,把操作活动为主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放在一起等。同时还要考虑:需要用水的活动区应靠近取水处,自然区和图书区等需要明亮的光线应靠窗户等。
(3)明确区域界限
区域之间的分隔包括三种形式的界限。平面界限:用不同颜色地垫,标记或者图文结合的形式作为区域标识,帮助幼儿快速清晰地找到该区域。立体界限:利用一些地面隔断物把空间划分成若干区域。如,活动柜、桌子、椅子、屏风等物品,利用这些物品的高矮搭配,不同的摆放方向,或者在两个区域中间摆放隔断物的方法,根据需要的空间大小及区域活动时的需要进行调整。悬挂界限:利用不同的挂饰对空间进行划分,选择适宜材质、色彩的材料,考虑幼儿的视线范围,选择合适的悬挂高度。比如,美工区、阅读区,让幼儿快速判断,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同时也为自由出入提供较大空间。
(4)恰当布置桌椅
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小学的课桌椅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教室中央,井然有序,但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他们更需要充分的游戏与操作空间。在区域活动时,桌子放进区域里。桌子可以是他们游戏的操作平台,也可以是他们游戏的道具;而在集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坐在教室的空地集中听讲,分组让幼儿自选游戏或者需要动手操作时,直接进入区域中,认真的进行思考和操作,可以有效避免幼儿间的相互干扰。凡此种种灵活的桌椅布置方式体现了幼儿园教学与小学校教学完全不同的目的与形式。
(5)打造弹性空间
区域屏风,收放自如。我们大班“风味小吃”的隔断,我们使用的是KT板,将KT板半制开,在上面贴上画好的即时贴,装饰上漂亮的图案,使用时打开不用时合拢都很方便建构区里的纸筒隔断,用胶枪粘在一起,收的时候把它朝着墙边一放既美观又收拾方便。解决了教室空间小的难题。
墙面、柜面,易于操作。会说话的墙,可以变成幼儿游戏,娱乐的桥梁。幼儿可以在墙桾瓷砖上进行绘画、涂鸦、撕贴等美工活动。还可以将一些可操作的材料放置在墙面上进行数学活动,如我们在教室一面墙上用颜料画上走迷宫的图形,让幼儿坐在地毯上玩走迷宫游戏,用完后颜料可以擦掉,简单又有效的利用了墙面。
窗台、吊饰,展示作品。班级窗户较多,为了充分挖掘它的可利用度,我们可以在这里开辟种植区或摆放孩子的手工作品,即可成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区。充分利用活动室上面的空间、中间的墙面和地面创设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顶面多用做幼儿的吊饰作品或展示幼儿园重大活动吊饰等,它是相关教育活动的一种辅助、延伸形式。所有布置高度都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2.实施后的效果
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老师发现幼儿的行为真的慢慢有了改变,到最后,“一群原本相互伤害、干扰,又爱发脾气的幼儿,都变成喜欢探索、常常面带微笑,个个能干的小天使!”我把调整后教室平面图也绘制出来。
 
 
3.反思与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充分体会到从儿童的视角,合理规划空间的重要性。首先,空间利用得以改进:当幼儿同时占据了几个区域时,一天中房间内的大部分设施都在使用中,这就避免了由于幼儿们想同时使用同一件器材二出现的拥挤和紧张。其次,行为规则得以明确:有组织的活动区可规范幼儿们的行为,并控制他们对器材的使用,在有明确的自然限制的地方,幼儿们可以寻找、探索和存放他们的玩具。最后,幼儿独立性得以提高:当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独自进行互动所需要的材料和物品时,教师就不必总是努力出现在任何地方—分发器材并看管对器材的使用,这就使得教师有时间与幼儿进行广泛的讨论,引入真正的询问和实验工作。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幼儿园区角环境要做到布局科学合理就必须贯彻《指南》精神,更新教师的观念,既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才能使区角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的、健康成长的园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