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研修沙龙>>文章内容
读《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有感(中二班汤欣依
发布时间:2018-08-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汤老师
这本以刘波老师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探索教师如何立足自身的教育实践一步步走向优秀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是因为它接地气,有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为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提供了成长的路径和策略。同时,也向大家描绘了研究型教师的一些基本特征。
每一位研究型的教师都是很独特的,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但他们在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历程中,也有一些共性的特征。现结合刘波老师的成长经历,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把乐业化为每日常态
爱岗敬业,是对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尽心尽职地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好,才能发挥“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一颗心灵影响另一颗心灵”的作用。研究型教师,更是将“乐业”作为自己最好的工作状态,充满情趣地面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既愉悦自己,又因巨大的内驱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从而成就学生。
八十多年前,梁启超曾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进行过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敬业与乐业”。他对敬业和乐业的特征以及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非常精到的分析:敬业,即责任心,是对工作的专心致志;乐业,即趣味,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从中领略出趣味来。所有的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善于发现所从事职业的趣味,潜下心来去实践,就能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怎样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趣味呢?梁启超给大家提出了基本的路径和方法:一是所有的职业,都涉及各种领域、各种专业的技能和要求,只有投身其中,才会发现其中的趣味;二是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要想找到乐趣,离不开奋斗,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三是干工作就像在球场上比赛那样,教育事业同行者中的优秀分子是我们教师勤奋的动力,也是激发教师潜能的源泉,能让自己在不时品味到成功喜悦的过程中快乐前行;四是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应该专心致志于此,全身心地去把它做好,不能朝三暮四、瞻前顾后,流于妄想与空谈之中。
这样看来,刘波老师显然就是一个“乐业”型的教师。他所学的专业是教育管理,但他并不将自己局限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而是将自己放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放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工作,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展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范围。从积极心理学到学校德育,从学科教学到教育管理,从教师专业成长到学校发展,处处都能感受到他的“趣味”所在。就拿负责学校教师订阅报刊这件小事来说,他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还通过年复一年的数据积累,从中找寻出教师阅读的价值趋向,为教师更好地成长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引领本校的乃至全国各地的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阅读,使这件小事因此得到了升华。梁启超提出的找寻工作趣味的四种方法,在刘波老师的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相信阅读了《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这本作品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感受到。
教师队伍中总有一些佼佼者,他们之所以能够从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仅做到了敬业,更乐业。在感受乐趣的过程中,享受着生活的每一天。
二、把研究作为工作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因为研究而让自己脱离平庸、走上幸福之路,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研究型的教师,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身上有无穷的奥妙等待着我们去阅读;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学习内容、学生、教师、学习方式、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要让这些凝聚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做很多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每一项活动、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能,需要用心去设计,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些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会敏锐地感受到这些教育现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的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通过教育科研来破解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刘波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是如此,无论是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学校管理的研究,无论是对学生的研究还是对教师的研究,无论是对纸质媒体的研究还是到对新媒体的研究,处处体现着自己的研究意识。
研究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智慧。他们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做的研究与科学家所做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研究,不是去进行发明或发现,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性,而是出于改进自身的教学、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而开展的研究;与教育理论家的研究也有很大的不同,不是要去创建一个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范式,而是基于自身的教育实际,从具体工作中发现细微的问题,做以小见大的研究,做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做丰富教育实践的研究,从对这些小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大收获。本书的第一辑,开宗明义地提出教师要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正体现了这样的教育智慧。
研究型教师,善于营造研究的氛围。他不仅自己善于研究,还非常注重在学校、在教研组里营造研究的氛围,引领大家共同开展研究。他非常清楚,只有当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研究者,自己才可以如鱼得水,而不是鹤立鸡群;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大同小异的,他们有许多共同的困惑和疑点,采用团队协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获得对教育问题的新认识;教育本身就是充分体现团队精神的过程,教师自身专业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包打天下,一定要通过和其他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共同来担负起教育好学生的重任。在仁爱中学,由刘波所领衔的教师团队,在读书、研究、写作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研究型教师,会将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将研究寓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之中,突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依此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内容是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研究所需要的案例和素材也来自鲜活的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教育实践过程同步,即教育实践研究化,教育科学研究寓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之中。归纳起来,就是: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研究。
三、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教人如何学习的。要让学生成为一名学习者,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过去学习的很多知识,已经完全不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求,需要教师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引领学生,帮助他们锤炼出面向未来的本领。
首先,要向身边的人学习。练习武功的人,总希望与高人过招,就算输了,也可以从中学到一招半式,以丰富自己的武术套路。教师选择学习对象的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倾向。这身边的高手,可以是自己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学科知识的研究上不如教师,但在信息技术等方面,他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方面,也比教师更加精准;可以是教学中的搭档或帮手,大家各有特长,又各管一方,相互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值得相互学习;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贤达,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向他们学习,是扩展教师自身的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的好途径。刘波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发现身边的人的闪光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次,要向专家学习。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专家学者就是那种能为教师提供站立的肩膀的人。因为他们长期在某个领域深入探索,在该领域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因此容易获得教师们的信任,而信任正是学习的基础。专家学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可以为一线的教师指明前进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刘波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向专家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术方面会有很好的提升,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在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升。人们常说,人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些关键的事件,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关键性的事件,很多就与专家有关。刘波的成长,也是如此。
再次,要向书本和新媒体学习。我们常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未来十年的社会发展,我们通常都是无法预测的。所谓的面向未来,其实就是鼓励每个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遇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或者疑惑时,能够借助阅读,从书本或者新媒体中找寻答案。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有这样一幅标语:“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你变得越聪明,当你表达思想或做出选择的时候,你的声音就越有力量。”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阅读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书本是一个载体,借助这一载体,我们可以与古往今来的大家展开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产生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媒体、新技术更是我们今天要特别关注的,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便利,让我们可以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阅读,获取相关的信息,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另一方面,新媒体、新技术所带来的碎片化、浅阅读的现象,以及人们从理性思维向向形象思维的转化,也要引起我们的警觉。要使新媒体、新技术成为我们的武器,而不是被他们被奴役。在这方面,刘波老师也有很多经验与广大读者分享。
最近,有一个话题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即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变革。核心素养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重组,而是教育观念、育人目标的更新。我们正处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多的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