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一个“小暗点”,孩子丢掉自信
课堂上,老师问小朋友:“有谁知道,树叶为什么在秋天会变黄?”一位小脸圆嘟嘟的小男孩立即站起来:“老师,我知道!因为到了……到了秋天,绿……绿色……绿色会……会……”全班哄堂大笑,有人说“你偷吃橡皮擦啦?”,“他的脑瓜不是很灵光”,“惨了,我们班里来了一个低能的”,小男孩涨红了脸,立即停止了回答,委屈得眼泪几乎流了下来。
这是某小学一年级刚开学的情景,下课后有调皮的小朋友还给小男孩起了一个绰号叫“笨脑瓜”。小男孩从此在学校不爱说话,每次说话总结巴,还经常哭着跟妈妈说不想上学。
这是一位焦虑妈妈曾留言的信息,她说孩子以前在家里没结巴,不知怎么的上学第一天就结巴。
小朋友结巴,常见的原因有三种:
生理性口吃,身体疾病或遗传导致;
心理性口吃,遭遇紧张或兴奋事情导致;
语言性口吃,语言发育期导致的短暂现象。
经过对小男孩的详细了解,老师把小男孩的结巴归为第2种原因,第一天上学过于紧张和兴奋,便出现了心理性的口吃,还因为第一天上学结巴被小朋友嘲讽,所以便加剧了小男孩的结巴。
二、因为一个“小亮点”,孩子重获自信
后来这位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下请求老师帮一个忙,因为孩子的妈妈说,小男孩的手工活非常好,折纸飞机、折纸衣服、折纸动物非常快,家里挂满了孩子的手工作品。老师非常善解人意,还利用一次手工课在班里举办了一场“折纸比赛”。
毫无疑问,那位曾经被小朋友嘲讽为“笨脑瓜”的小男孩,这次却被所有小朋友惊叹——他的手太“巧”了,几分钟的功夫,一张简单的纸片在他手下便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鸟;纸裙子被他涂上颜色后可爱无比;他还会折出凶猛的霸王龙……比赛结束后,小男孩成为班里公认的“折纸王”,有些小朋友还说他“脑袋很敏捷”,老师最后提议把他的作品全部吊起来,挂在教室的窗边……当天晚上,小男孩放学回到家一反常态,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沮丧,更是兴奋地跟妈妈描述比赛的过程。
小男孩的自信回来了,他也爱笑了,连结巴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孩子两次转变,皆因“晕轮效应”小男孩不小心结巴,被人嘲讽为“笨脑瓜”,带来了自卑,结巴也严重了;后来小男孩因为表现了出色的手工技能,获得了“折纸王”称号,甚至被惊叹“脑袋敏捷”,小男孩重获自信,结巴也消失了……这其实都是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晕轮效应,让人无奈却又常常带来惊喜的社会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以貌取人”,我们在看一位陌生人的相片时,对相片第一眼的或好或坏的感觉,继而会形成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的或好或坏的印象。如同我们看到一位阳光小男孩产生喜爱之情,继而倾向于推论该孩子在其他方面也比较优秀,我们猜测他可能是篮球小劲将、性格活泼可爱;当我们看到一位笑容阴郁的小男孩,继而会倾向于推论该孩子可能是个内敛的孩子,甚至会推论孩子的父母有不良的教育习惯。
同样地,当人们看到一个人身上的坏毛病,继而也会武断地推论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负面特征。比如一个爱酗酒的人会被人认为是一个行事冲动的人,又比如一个偷东西的小孩会被人认为是一个品行差的孩子。
三、如何利用“晕轮效应”帮孩子获自信?
这让我想起我班的杨嘉楠。杨嘉楠是我班这学期的一个插班生,说实话见到他的第一面,我就对他没什么好感,从他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和及他那长得尖嘴猴腮的样子,让我觉的他是一个令人特别讨厌而且非常调皮的坏男孩,从那一刻起,他给我的这种坏印象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他每天都有旺盛的精力和你进行车轱辘战,为此,我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伤了多少脑细胞,可是成效甚微这让我更加讨厌他。一天午饭前,我带着幼儿们玩“朋友越多越快乐”的游戏,我正说着:“请你跟这样做!”他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跟你这样做!”我心里想:小家伙又要和我捣蛋了。我问他:“为什么呢?”他摇摇头说:“我不想,我不想跟老师做一样的动作!” 顿时,我的心里如火山爆发般想发火,可理智浇灭了我内心的小火苗,刹那间我的脑海里涌现出前两天园部组织的国培培训,专家在讲座中提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我想:如果强行拒绝她,他一定会对游戏产生反感,不知又要惹出什么幺蛾子来!一时我也没想好对策,于是,我决定暂时忽视他,继续和幼儿们的互动游戏。
从以上的例子让我对自己进行了审视,回忆起他每次被我批评的点滴事情,让我觉得对于这个在我认为很讨厌的幼儿,其实也不是那么的令人讨厌,无可救药,其实有时候还挺萌的。难道我对杨嘉楠现在的感觉就是这文章中说道的“晕轮效应”?在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时,我的主观意愿就是认为他不是个好孩子,所以不管他做什么我都不认为他是对的。如果我每次都对他采取强制性的教育,可能会压制、甚至扼杀幼儿的天性,从小就会强化他的逆反心理。于是,从那以后,我对他的言行开始采取缓一步的态度,决定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个特别孩子的心理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到:孩子是天真、纯洁的,他的表现,正符合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我们成人认为不应该做的,所谓“错误“的行为。作为老师,对幼儿的认知判断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不能随便武断的给孩子下定论,也就是所谓的“晕轮效应,”也许换个方式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老师心目中所谓的坏孩子、讨厌的孩子,其实一点也不坏,一点儿也不讨厌。老师们要善于自我提升、审视,善于发现和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想消除自卑、获得自信,这个孩子就需要在某方面获得“优势”,继而由这一点优势通过“晕轮效应”放大,最终给孩子带来大自信;这些自信,也会驱动孩子为获得更多的进步而努力。
读《幼儿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小一班 束佳
发布时间:2018-09-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束老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19 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版权所有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苏ICP备13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