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师的精神家园
----读《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有感
----读《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有感
许晓玲
暑假里,我认真拜读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这是一部随笔集,是一种总结,是他对自己半个世纪人生的一种告慰,也是一种精神的开拓与分享。这本书是“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与应对,对“立人的教育”的追求与践行。全书集教育情怀、生命尊严、思想跋涉、大道求索于一体,展现坚守生命教育、理想教育的艰难与快乐。我感叹于杨林柯老师对教育的深刻见地,更感到有一种力量在内心升腾。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杨林柯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和思考历程,也见证了他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正如书名所写: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从杨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了动力和方向: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也许这是他最想告诉读者的一句话。教育是一场盛大的个人修行,离开教育者个人的提升,其他外在强压、规训都是不靠谱的;在这个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教育者注定要经受孤独的考验,无奈的徘徊。这个过程注定是向内的,但也是惊心动魄的。我们不断叩问心灵,发现未知的自己,又不断苦苦追索,质疑自己的存在。每一位老师在发现和质疑中不断成长,完成个人的精神蜕变,直到我们发现为人师表的真正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不断完善个体生命,并用个体生命影响其他生命。
从《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一书中可以看出,杨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以生为本,真正地关心学生的自我完善。他提出享受学习过程,希望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找到方向,关注过程而不是一味只盯着成绩,因为成绩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为了生命的幸福,终身都需要学习。相反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以考上好高中、好大学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如此一来,等最后真的考上了大学以后便失去了目标,觉得非常迷茫、惶恐,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考上了大学,反而迷上了游戏、娱乐,不思进取,原来的勤奋劲不知抛到了哪里。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目标,结果应该大不相同吧。看到那些进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仍然继续努力学习、读书的人,才是真正的终身学习的人。
课堂中传授知识技能固然重要,然而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容忽视。这让我想到了我美术教学中的一个孩子。该幼儿自信心不够,上课懒散,作业质量也不高。有次美术活动有个比赛,该幼儿画了一张画让我看,虽然造型不好,但我表扬了他的创意,给了他指导意见让他修改,过了几天他修改好再给我看,我帮他改后就把画送去比赛了。那次的绘画比赛,他获得了二等奖。当得知获奖消息的那一刻,我看到他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紧接着学校的绘画比赛他信心满满、准备充分,又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以后,我每每看到他上美术课,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上课也特别认真和带劲。他作为班里的活跃分子带动全班积极参与到美术课堂活动中,和我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杨老师不但关心学生,也关心教师的生存现状,不断为教师的处境呐喊,呼唤教育的尊严。书中还提到了教师之艰难。教师之难在于,既要带着学生和无知作战,又要与家长的某些陈旧观念抗争,既要和行政化的简单僵硬过招,还要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与狭隘。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之病毒和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焦虑弥漫在各个角落。“理想主义者注定孤独,他们往往是撒下种子,收获荆棘。”每个人都有自我的局限性,包括教师,当我们艰苦卓绝地和自身的局限性做斗争的时候,身上还披着沉重的锁链,困难重重,障碍重重。
但杨老师却在阅读中突破了自我救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分的教学之路。杨林柯老师酷爱读书、酷爱写作,是一位学者型教师。他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10万字,写文章和随笔不下30篇。更可贵的是,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钱,更不是为了考个文凭获得什么认可,而是为了发现教育的真相,寻求真理,进而影响学生和周遭的人。他用自己的读书带动和影响学生,实现更高的教育价值,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杨林柯老师的教育实践被钱理群称之为“决定中国教育命运的静悄悄的革命”。的确,他一直在推动自己,同时也在推动教育。现实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不是很理想但是很真实,都知道落后的东西终究会被历史淘汰,偏离的轨道终究会修正,如果一味等待它自动改变成为理想的样子,或许我们很难看到。不论我们怎样渺小,逐渐改变,用自己的力量默默推动,就会加快这种改变,我们理想的教育就会早些到来。就像杨老师的书名“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