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它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大众,以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情绪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审美、认识、娱乐价值,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幼儿园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幼儿素质教育与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的良好途径的研究,寻找和筛选出一些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民间艺术的活动内容,将其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幼儿的一日生活整合起来,建立起幼儿素质教育中的民间艺术活动课程,实现教师与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二、概念界定
1、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要特性表现为:民众性、原发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
2、幼儿园民间美术资源
在幼儿园开展的以民间美术,如泥塑(土陶、彩泥)、印染(扎染、青花)、编织(草编、刺绣、花带、香包)、纸艺(风筝、折纸、撕贴、包装、彩灯)、麦秆、木偶(脸谱)年画等为主要元素的创作活动。
3、民间美术资源的分类、筛选
幼儿阶段的民间美术教育应是启蒙性教育,所选取的民间美术内容应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感知物象的形象性、情感性、迁移性的规律,且具有本土性、代表性、经典性的特点。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纲要》还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非洲一些国家的学者提出:“虽然,我们的现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才开始起步,但是蕴涵在社会艺术活动中的民族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向我们的儿童传递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和知识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向我们的后代传递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可见,幼儿在民间美术教育的氛围中,不仅会受到民间美术的熏陶,而且会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子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幼儿的主动性。
2、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和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3、研究过程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对幼儿进行地方民间艺术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
五、研究内容:
1、民间美术资源的教育性
我们精心选择那些能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萌发幼儿审美意愿、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如古朴典雅的紫砂工艺;美轮美奂的刺绣艺术;粗犷质朴的稻草编织;以及竹刻、剪纸、彩灯等等。它们或给幼儿以无限的遐想,或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民间美术资源的适宜性
一方面,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数量要适宜。民间美术资源种类多,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味地求多求全,容易破坏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均衡。因此,在开发中,我们从相应的艺术品质、社会功能、典型特征等方面对同类型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比较性筛选,从课程目标和内容均衡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民间绘画,包括民间色彩、民间装饰、传统水墨画、民间年画、剪纸。民间工艺,包括剪纸、折纸、编织、撕纸、泥塑、刺绣等。另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内容要适宜。我们从幼儿认知和情感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间剪纸”,各地题材、风格多样,我们发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色彩斑斓的“库淑兰剪纸”,风格鲜明、形式独特,其层层累加的创作方式也容易被幼儿接受。因此我们将其纳入课程资源。
3、民间美术资源的操作性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其智慧是在行动中形成的。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开发适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能实际操作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经验。
六、研究方法
(1)用文献法收集有关民间美术的历史、种类、相关民俗活动等方面的资料,整理总结本园的现有资源,进行传承“民间美术”与现代教育内容融合性的研究。
(2)运用活动案例的研究,为如何在幼儿园实施以“民间美术”为特色的教育活动积累一手素材,从而摸索出相应的规律。进行以“民间美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研究。
(3)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渊源的了解,探索民间美术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实践研究。
(4)运用行动研究法,借助民间美术在审美和艺术方面的功能,开展幼儿园艺术领域的实践和研究。
(5)行为观察。在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在参加活动时最真实、最典型、最一般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个案观察记录、事例观察记录)
(6)作品分析。收集幼儿的美术作品,如剪纸、泥塑、染纸、手工制作等作品,在与幼儿的交谈中,了解幼儿创作时的体验与想法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题、用色、创造想象、表现技能进行认真的分析。
(7)调查访谈。收集来自家长、孩子对于开展民间艺术活动的教育评价信息。(个别交谈法、问卷调查法)
(8)建立《幼儿活动档案》。对幼儿进行个案跟踪,收集幼儿在开展的民间美术活动中的作品和典型的表现记录,以图文的表现形式描绘幼儿的发展过程。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二年时间完成。即2013年9月——2015年12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了解有关民间美术资源的信息,对幼儿园美术活动进行分类、筛选,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6月)。在实践的基础上交流研讨、教学观摩,建立活动案例电子包,以记录的方式积累过程性资料和成果,进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组织子课题组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和分析。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汇集研究资料,提升研究质量,形成成果系列。对本课题的过程资料和阶段成果进行系统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八、具体实施
1.开发和利用符合幼儿兴趣,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选取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以此调动幼儿参与民间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从幼儿的天性看民间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育是他们的一种游戏性活动。民间美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象和自由创造是民间美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民间美术教育能满足幼儿视游戏为生命的心理需求。此外,民间美术创作的原始性特点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其好看、好玩、好学的基本特点与幼儿的生理、心理及学习特点是相通的。因此,当幼儿与民间美术零距离接触后,他们容易接纳、喜欢民间美术,会对民间美术产生一种自发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而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追求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2.开发和利用利于幼儿操作、方便幼儿在活动中获取行动经验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
幼儿参与美术领域的活动,在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民间美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生活化以及民间美术材料工具的可操作性、便利性、直观性恰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创造。幼儿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以及创作的随意性会使得活动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与此同时,幼儿在参与剪纸、撕纸、泥塑、粘贴、扎染、编织等民间美术活动的过程也正是促进幼儿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践操作过程,他们的身体机能可以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手指的操控性、灵活性和精确性,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面对众多的教育内容,筛选时要系统全面地分析活动的内容“能否激发幼儿与之互动的欲望,让幼儿动起来”“能否提供幼儿操作的自由空间,便于幼儿的探索性学习”“能否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同合作”。支持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和充分体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其创新意识是选择民间美术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在美术活动中,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所提供的创作工具和材料都应是幼儿熟知的、可“随手拈来”的自然物质,引导幼儿利用纸片、泥巴、面团、草叶、树皮、石头、果壳,通过剪、叠、扎、画、捏、刻、缝、塑、染等组合技巧,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
3.开发和利用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教育内容
中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具有各自不同的造型特点、制作工艺,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所以,民间美术教育内容在幼儿绘画、手工、欣赏三大领域活动之中体现出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绘画领域中,由于幼儿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绘画创作中往往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创造,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幼儿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纯真”“自然”“稚拙”的美感与方农民画家借物抒情,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化表现相一致。手工领域中,江苏民间剪纸在造型表现上趋向完形化、单一化、程式化特点,作品中常见的艺术化、情趣化了的“娃娃体”“嬷嬷人”形象,符合幼儿依靠视觉上的直接感知,用简单化、符号化的图形代表事物,表达自己意图的审美习性。幼儿阶段的民间美术教育应是启蒙性教育,所选取的民间美术内容应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感知物象的形象性、情感性、迁移性的规律,且具有本土性、代表性、经典性的特点。鱼皮画、桦树皮画、年画、印染、皮影、彩灯、黑陶、木偶、草编等美术形式,在构思立意、造型色彩、制作工艺上皆适合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之中。
九、预计成果
积累学习资料和相关理论书籍,电子包(照片、活动案例集)、幼儿作品、教师指导反思及相关的研究心得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