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在改变我们生活状态的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的丢失等等,这些给地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损失以及造成的后果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思。人们终于认识到不能保护资源和环境,不重视祖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论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美术伴随文明的进步,是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风俗民情有着必然联系,是民族独特思维模式、认知方式、表达方法的流露,是民族审美情趣、文化形态和人格精神的反映。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宝贵的民间美术传统、灿烂的民间美术文化和杰出的民间美术成就较以往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真正文明和实现现代化的标志。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对如何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有机渗透在儿童美术教学中,通过科学的美术教育,如何使孩子们从丰富多彩的乡土民间美术文化中汲取营养,对它们拥有浓厚兴趣和情感,并对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产生责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常常有教师在问;在这方面的教学中,题材如何选择?有什么标准?怎样进行教学?技能技巧又有那些要求?笔者以为这些的确应该关心,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要选择那些优秀的内容,然后是让教学变得有趣,优秀的东西值得去学习、研究、传承,而情趣则是吸引儿童的最好老师。
要注意在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中选取那些附合儿童年龄段身心特点,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以便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一些东西可能对低龄段儿童合适,另一些内容大些的孩子更能接受,还有许多内容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各年龄段都能不同程度的接触,只是教学要求有所不同而已。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遵循,
笔者了解到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对怎样在基础美术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资源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效果却不尽相同,例如,曾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各种表现风格的惠山手捏泥人从造型到色彩,从表现内容到行头配饰无不散发着诱人的地方文化特色,而这种令中外人士和儿童喜爱的江南民间艺术在生活中已很难寻觅,少数旅游商店中的仿制品已经变了味,要瞻仰它们的遗容只能去博物馆了,江苏省国家课程标准版小学美术教材编纂了《小泥人》的学习内容,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却大相径庭,以往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的简单介绍这种民间艺术后便带领学生欣赏欣赏教材上的图例了事,后来许多学校开设了陶艺课,老师统一要求孩子们用黏土临摹教材上的图例照片,而现在无锡的一些教师则结合校本课程将这个内容改变成一个单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带领孩子们搜集惠山泥人的资料,走访长辈老人,请他们谈谈儿时对惠山泥人的印象,还邀请健在的民间老艺人到学校上课,给同学们讲惠山泥人的历史、传说和不同流派的表现手法风格,同时演示手捏泥人的方法,同学们尧有兴趣的向老艺人问这问那,老艺人也向孩子们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学生们还到博物馆观摩前人的作品和文字说明,教师有意识的从感性到理性层面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这门民间美术的文化内含和审美价值,并将其和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在研究和欣赏时老师总是鼓励孩子们和民间艺人、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互动教流并自由大胆的发表各自的想法看法,而反对人云亦云,老师还适时围绕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谜、辩论,例如,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最早出现在那里?为何一度流传,后来却渐渐消失了呢?惠山手捏小泥人和北方小泥人,和古代泥塑的制做方法、制做材料有那些相同与不同?它们是用那种独特材料制作的?它们能进窑烧制吗?艺人们喜欢用它们来表现那些题材?为什么?等等,教师十分理解尊重儿童各自的想法和见解,还象朋友似的参与讨论,适时说些专家的观点供孩子们参考,围绕这门民间艺术和一系列问题,同学们还在语文课上写出了精彩的作文。泥工课上,教师允许有的孩子临摩前人作品,有的孩子仔细欣赏了古代作品后用自己的想法去制作表现,教师认为这些都是向传统学习的方法,不必强求统一。他们不干涉学生的想法,当孩子们作业中出现困难时,老师在技法上及时给以帮助支持。这些教学现象显示出课改对美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的普通美术教育正从以往学科本位的知识技能的灌输转移到关心美术文化,关心个性发展,关心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以及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大家愈来愈认识到美术教育缺失了文化内含,缺少了人文关怀,没有了审美熏陶就失去了它那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笔者还曾应邀到某地区观摩学生剪纸活动,参加活动的孩子蛮多,学生剪纸展览也颇具规模,反映了当地校长老师对家乡民间美术传统的重视,真是难能可贵,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其中教育、审美和文化等层面的问题。
这个地方,有几位民间剪纸艺人,其中有的技巧不差,但风格俗气,商业气息重,而有的艺人作品却简练概括、亲切质朴、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具有强烈地域民族风格和艺术美感,是我国优秀民间剪纸的典型。可是,许多学校却常常邀请前者而忽略后者,为什么呢?“这位艺人作品剪的细呀!”“他剪的既工整又象,我们很喜欢,所以请她来给学生做做示范。”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深切地感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距离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已经越来越远,以至许多人没有机会受到这种艺术的熏陶,因而不能了解、理解、体味和认识优秀民间剪纸艺术的处理手法和审美情趣了,同时他们对当代科学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也知之甚少,这无疑会影响一个人的鉴赏水平、选择标准和教学方式。我看到部分儿童在按老师的要求努力剪刻得工整细腻,追求形似,以至他们的作品风格接近成人,。而更多的孩子们正在为达不到某种技巧要求而苦恼自卑,他们几乎没有想到要用自己而非别人的眼睛去观察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和周围的生活和事物,儿童期独特的情趣、感觉和个性消失了,儿童期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被忽略了,儿童期美术作品独特的美感也荡然无存,透过这种表面热闹的活动,其背后美术教育的目标、价值何在呢?这急需引起教师们的思索。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介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观察、了解、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更有利于自由、充分的进行表现和创造。它们为学习者提供的是行走的拐杖,为形象思维插上翅膀,而决不能使儿童陷入技能的泥塘,为技能所羁绊,成为知识技能的奴隶。更不能使儿童由于惧怕达不到某种技能技巧的要求而妨碍自己天性和意愿自由顺畅的流露表达并由此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基础美术教育中“双基”的“度”的把握非常重要,它既应该和大部分儿童年龄段的接受能力相匹配,为儿童充分、自由、流畅的表达表现服务,以达到所谓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为少数能力超群或较差的孩子提出因人而异的特别要求。
众所周知,儿童描绘的东西和我们成人眼中看到的不一样,于是,常常听到有些家长、教师或成年人对他们的作品不屑一顾,斥之为“瞎画!瞎弄”!岂不知这样不但大大损害了孩子的自尊、自信,损害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从心理学角度看,还无形中堵塞了儿童成长期所需的渲泻情绪的渠道,无益于儿童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这反映出自作聪明的成人是多么无知!
只要仔细回想各自的童年,大家也许可以明白,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对人、对事、对环境、对世界的感受、想法和人的其他年龄段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理、性格、能力和爱好兴趣也和其他年龄段不同。而且孩子们各自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性别性格等等也有差别,他们眼中、心中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儿的?这不光是心理学家的任务,也值得我们大家关注和研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人也许麻木不仁可儿童却很敏感,大人没注意的他们见到了,我们不以为然的他们却感兴趣,总之,孩子描绘的东西和我们成人眼中看到的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条条框框和私心杂念,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是因为他们个子矮,视角和大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没有照抄眼中的世界,而是用心在表达表现?用一种特殊的感觉在画?还是他们认为应该将见到的东西加以夸张变形才有趣呢?或是他们由于能力达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才所谓画不象做不像?这些都是研究者关心和思索的。但儿童美术作品产生的别有趣味的风格和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折射出的敏锐观察力、大胆创造力、独特的美感让人们感动和爱不释手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早就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并给他们创作上以刺激、启发和灵感,综上所述,我们对儿童美术的价值评判和审美标准是否应该再进一步好好考虑呢?
随着古典美术的登峰造极和照相术的发明发展,现代视觉艺术已不再将形和色上逼真的模仿对象作为评价作品的重要标准,而儿童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原始美术在造型上的似与不似之间确有一种精神上的神似,它们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简练概栝、率真烂漫、清馨淳朴、颇具现代表现主义风格的精神和情趣以其不可抗拒的美丽和魅力征服了现代人类的心,在这方面,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当代艺术家将这三者作为自己灵感的来源呢。无怪乎孩子们天生喜欢民间美术、原始美术和现代美术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呢!
一些有经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学习:例如,他们决不用自己或其他人的想法、观点去干扰或代替儿童的,也不用对其他年龄段的标准要求他们,更杜绝用某些功利目的去影响孩子的想象和表现,他们更注意营造一种美丽而有趣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气氛。他们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他们要求学生大胆的想,充分的说,努力的做。他们常常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对自己及他人作品的看法如实充分的表达出来,如果口头表达不行就请他们写出来,而写不出的就说给大家听,老师总象个慈爱的妈妈或耐心的朋友似的欣赏同学们的“真知灼见”和每一点进步,他们力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变教师为“援助者”,变教材为“学本”,他们很少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甄别,而是关心学生个体纵向的进步,因为他们知道普通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提高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素养,培养他们对美术和美术文化的持久兴趣和关注。在一定年龄段,(如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对物体的比例和透视不做要求,色彩和形状也不要求写实,他们更关注儿童年龄段特有的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的维护和培养,还提倡同学间的相互观摩学习、相互的帮助合作,提倡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究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品质,随着孩子在美术学习中感觉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教师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点一点有机的熔入学习内容,如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对比与协调,人体的基本比例等等,但只要学生知道理解就行了,在作业时并不做严格的要求。
在“ 双基”的学习中,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方法是有效的,现在的“做中学,玩中学”也许就是这么做的,在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将比较枯燥的“双基”进行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个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的研究者称之为“糖丸理论”。
对形成美的因素和规律的学习也是“双基”不可或缺的内容,如点线面、黑白灰等等,这些内容正如“课程改革纲要”上所说;是人终生必备,对人成长有益的知识技能。这方面的学习要求决不能按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标准去设定或是以往学科本位式的繁、难、偏、旧。对“双基”度的把握有关我们的教育目标,通过有趣的美术学习,让学生们逐步对它们有所了解、认识和理解,能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自觉的实践它们、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的应用它们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许是专家赞许的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吧”!如果我们的教学使孩子们对这些“双基”望而生畏或当作教条来使用,那无疑是教学的失误和悲哀。
再回到剪纸教学,有的老师结合地方课程开发将江苏省国家课程标准版小学美术教材编纂的有关剪纸的教学内容上的有声有色,使学生们难以忘怀,开始,老师让学生自由大胆的进行简单的剪纸作业,完成后,老师请同学上台讲讲各自剪纸所用的方式方法并辩论一番那些方法比较正确,学生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这时老师播放一段民间剪纸的录相给大家看,有时还邀请优秀民间艺人到课堂来现场表演,由于带着问题和疑问,好奇的孩子们对民间艺人的剪纸风格和技艺看的格外仔细,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剪纸的创作方法和技法要点,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按各自的想法进行剪纸练习,再次总结剪纸的方法要点,认识常出现的错误,老师进行个别辅导时很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因人而异的提供所需的帮助,他用巧妙的语言对能力强的孩子提出高些的要求,对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则降低难度,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因成长背景、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的不同和差异,不可能在同一线上起跑,也不可能达到同一个高度,只有因材施教,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并加以欣赏鼓励方能体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所谓成功,第二次作业后,老师请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创意,评论一下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再请同学们对他的作品提提看法和意见,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
接下来的一节课,老师要求学生把剪纸贴在玻璃窗上欣赏,同时介绍春节贴窗花的古老民间习俗,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欣赏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书籍装桢和插图,流行于少数民族的绣花鞋、刺绣织物的底稿,民间印染布料的剪纸图案套色板,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常见的剪纸图案等等,老师还和学生们欣赏了其他国家民族的剪纸作品,并将各民族剪纸的技法和风格进行了有趣的比较,接下来,教学内容引申到中国的皮影戏,在观看了皮影戏的演出图片、录象以及皮影作品后孩子们来了劲儿,“皮影图样和剪纸好象哦!”“贴在玻璃窗上的剪纸也象皮影戏,就是不会动!”老师因势利导的将皮影戏的制做和历史做了介绍,围绕皮影会动,还在布后透出图案色彩,再加上音乐、唱腔、对白就上演了一出好戏等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展开了讨论研究。“模仿皮影的原理我们动手做几个咋样”?“没有驴皮羊皮呀”?“那就找其他材料代替嘛”,看着学生余兴未消,老师提出了下节课的新任务。“可以用旧塑料文件夹做”,“上面很光滑,彩色水笔画不上呀”?“没关系,用细砂纸把它磨毛呗”,“用卡纸做,再用油涂上也会透明的”。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老师和同学们将人物动物的关节分开做,再用鞋扣铆钉分别铆上 ,串上旧自行车钢丝,仿制的“皮影”终于动起来了,孩子们兴奋不已。接下来,教师请同学们编故事写剧本,分小组制作“皮影”,最后用课桌椅、竹竿、薄白布搭成戏台,“用什么做光源”?日光灯不行,手电筒也不行,有的同学从家里拿来了应急灯,戏终于演起来了,学生们扮演的角色也挺称职的,“嘿,真棒!”邀请来看戏的校长、老师、家长、同学异口同声的称赞道。幼儿园的小观众也被深深吸引住了。
这种动眼动脑动手相结合,欣赏、评论、设计、制做相综合,不同学科相联系,民间美术文化和儿童美术文化有机融合的课例在国内比较新,学生感兴趣,学习效果好,它对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要求比较高,但却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和实验
在学生剪纸作业完成后,有的老师请学生先将剪纸作业平铺在纸上,再用刷子蘸颜色喷,揭开剪纸则留下了美丽的图案,老师接着给学生讲述古人或民间印染花布的方法和制作有剪纸图案的吉州窑陶器的过程并让学生欣赏图片,有时老师还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这些艺术珍品,从而使孩子了解了民间剪纸艺术和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还有的教师将美术课中的剪纸内容和木版画学习以及欣赏中国民间木刻年画、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等内容结合起来上,效果也不错。
将现代普通教育中的美术课程上升到美术文化的范畴,上升到人文教育高度的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中,怎样让孩子了解、认识祖国优秀民间美术文化传统和美术成就的价值,从小培养喜爱、珍惜、保护,继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情感,责任感将是每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也是今后美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献评论: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进一步知道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美术伴随文明的进步。文中说到的一些做法我也很认同。如: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必须是优秀的,因为优秀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传承,而我们老师组织的教学要有趣,因为情趣是吸引儿童的最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