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求理论支撑,梳理相关教育资源
《纲要》精神、陈鹤琴教育思想是本课题实施的两大理论支撑。《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课题组遵循《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也给我们深刻的体会,他明确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还强调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运用和发扬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充分挖掘、利用周边的民间美术资源,使之渗透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于是初步形成了课题研究方案。梳理教育资源是此课题前期准备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我们课题组老师,利用前阶段在区域中的研究积累一些闽南民间美术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初步确定闽南民间美术活动的目标和年龄班目标,考虑、设计闽南民间剪纸、泥塑、绘画可以渗透于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形式,把幼儿闽南民间美术活动有机渗透到其中,为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优美环境,营造民间艺术氛围
为了让幼儿沐浴在闽南民间艺术的海洋里,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课程内容,努力创设了富有闽南民间艺术特色、凸显个性的的环境。小班重点开辟了“欣赏区”,主要由教师和家长共同收集、制作了闽南民间剪纸、泥塑展览布置在活动室一角。中大班充分利用走廊、活动室的空间、主题墙及游戏区域,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如在幼儿园楼梯我们布置成闽南 剪纸长廊,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在美工区悬挂着孩子们的栩 栩如生,活动室墙面环境的悬挂闽南民间绘画作品《提线木偶》、《年画》等。此外,我们还开辟了课题专用活动室——“民间工艺坊”,分成四个区域:陶艺 区、染纸区,剪纸区,绘画区从而洋溢出闽南民间工艺特有的氛围
三、把握作品意蕴,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1.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感受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闽南民间美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譬如在开展泥塑活动 “十二生肖”的主题活动时,老师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蕴涵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观看十二生肖的幻灯片,欣赏各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十二生肖图,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十二生肖”世界。同时在组织幼儿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活动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各个班级采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十二生肖”有的用泥塑、有的绘画。这样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2.运用多样化方式,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活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建立和谐的、互动的师幼关系,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由、平安、尊重、愉快的情绪中表现、展示自我、提升幼儿对闽南民间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各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情况,兴趣点的不同,设计教案,每两周一次把剪纸、泥塑、绘画等活动巧妙地渗透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做到同一活动、不同班级、不同表现手法;同一班级、不同幼儿、不同的收益。在不断的反思,让教师们对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更加明确。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在创作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精神上的支持,对于孩子每一点创新的想法、技能上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使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3、民间工艺坊的分组活动
结合课题的开展,我们开辟了专用活动室“闽南民间工艺坊”。这里民间艺术的氛围更为浓厚,并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有供欣赏的作品,有供操作的材料,还有供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活动兴趣和审美情趣。活动形式则采取幼儿分组进行,这样,教师在关注全体幼儿的同时能更好地兼顾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孩子们投入其中,尝试运用多种民间手工工具和材料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想象,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孩子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初步萌发了对家乡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
四、几点反思
1.更多地组织教师进行闽南民间美术方面的培训,加强对闽南民间美术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同时增强理论的学习,尤其要深刻领会陈老“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以帮助我们拓展研究思路。
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偏离教育目标,导致过于重视活动结果,从而事与愿违,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时刻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进一步考虑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使之内化为孩子自身的活动需求。这是我们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3. 课题实验每两周进行一次课程的交流工作,主要分享教育心得、安排渗透于主题教育中的闽南民间活动内容、反思各自的实施情况等,接下来我们觉得要进一步丰富细化审议的内容,譬如要研讨某个活动的具体实施环节,分析潜在的教育理念,要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阶段问题进行专题的研讨,逐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