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家长学校>>亲子长廊>>共育沙龙>>文章内容
中四班:幼儿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7-0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金茹

幼儿的“从众心理”是怎么回事?

 

幼儿教育网指出,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时期都会出现“从众心理”,学龄前儿童在这方面比较明显。比如,美术课上,看到别人画什么,就跟着画什么,缺乏创造力;明明没有看见浩浩撕书,但听见别人指认,就跟着说是浩浩撕的……

先来看看幼儿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幼儿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群体因素

一般来说,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的意见一致,就易于使某个幼儿产生从众行为。

情境因素

这主要是幼儿年龄较小对很多事不是很清楚,以及幼儿接触的成年人、家里人和老师的影响。即幼儿处在这种情况下的特点,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个人因素

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幼儿认知水平低,人格尚未完全形成,他们不能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省和反思。

改变幼儿从众心理的方法

1.鼓励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并及时给与肯定

2.让幼儿真正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例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自己洗袜子、摆碗筷、擦桌子等,当孩子们做好这件事,给与及时的表扬,那么,孩子就可以肯定自己,增强了他对自己的认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坚持己见。

3.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知识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再要求孩子一味的尊重和顺从,而应创设平等、民主、开放型的教育环境,要真正做到“和孩子一样高”,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为他们创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不再让“听话即是好孩子”的无形框架束缚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例如,有时候,家长在面对一些孩子提出的有着显而易见答案的问题时,完全可以对孩子表现出“没意见”。不过,如果孩子真的不懂的话,帮助孩子分析是有必要的。年幼的孩子,道德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判断标准仍然是模糊的,总是主观的确定自己喜欢与厌恶的人与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