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荣誉展示>>教师荣誉>>活动类>>文章内容
夏吉:江苏省2013年幼儿教育优秀教育资源评比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4-04-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广化幼儿园

 

 
 

 

 
 
江苏省2013年幼儿教育优秀教育资源评比活动(教学活动设计)二等奖
 
大班数学活动:星期
江苏省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夏吉
设计背景:
   星期”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说熟悉是因为,孩子的生活离不开星期,例如星期几开展什么活动,星期几打算做些什么;说它陌生,是因为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数学概念,并掌握这一概念的属性,如顺序性,周期性,以及结合已有的其他数学经验,进行综合的运用,还是需要教师给与引导帮助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需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把一个枯燥的数学概念融合在故事、游戏、动画中,让孩子们去感知,并积极建构有关星期的经验。
活动目标: 
    1
、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的概念。 
    2、尝试结合“前天、昨天、明天、后天”进行简单的星期推算,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日在日历中找到相对应的星期。
    3、能积极参与活动,感知星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星期”、“日历”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记住自己的生日。
    2、物质材料准备:课件、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初步认识星期。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有谁愿意和大家说说,星期天你到哪里去玩了?”
    (幼儿:我星期天上公园去玩了,我星期天到书店里去买书了,我星期天去外婆家吃饭了……)
    2、追问:“为什么星期一到星期五你不去公园玩?那段时间你都在哪里,干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呢?”
   (幼儿:因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我们都要到幼儿园去,没有时间,爸爸妈妈也要上班工作……)
    3、小结:“原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是我们小朋友上幼儿园、是爸爸妈妈上班工作的日子,星期六和星期天才是我们休息的日子。”
    4、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一星期一共有几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它们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幼儿:我知道一星期有七天,因为前面是5天,后面再加2天就是七天;我也觉得是七天,我是数出来的,1、2、3、4、5、6、7,正好七天;我本来就知道有七天,妈妈告诉过我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导入,把具有较强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上,“说说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孩子们显得轻松自在,又能直接进入主题。在提问一星期一共有几天时,孩子们基本都能回答七天,但我仍旧提出为什么,这是因为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给孩子,而是需要把发展每个幼儿的逻辑思维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当然前提是你必须了解孩子的思维路径和走向,让孩子表达那是一种思维外显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这个提问你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眼中的七天是如何来的,这也便于教师在后面环节的引导。】
    二、借助故事和游戏,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
    1、教师:“星期妈妈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7个孩子本领可大啦,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在自己固定的岗位上值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有规律。可是有一天,它们过腻了这样重复单调的生活,想偷偷调换一下岗位........(播放动画)
    2、提问:“星期娃娃们偷偷调换岗位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星期二和星期日换了,星期三和星期一换了,星期四和星期五换了;出大问题了,小朋友原来是星期二来幼儿园的,可是变成了星期日,一个人都没有;一个病人是星期四动手术,可是进了手术室,医生说今天是星期五,这下把病人可急坏啦,再拖下去会没命的;原来星期一要送出去的东西,现在变成星期三才到,大家的生活被弄得乱七八糟。)
    3、提问:“小朋友你们觉得星期宝宝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幼儿:他们做得不对,不能换位置;换了位置的话,就乱七八糟的了,不知道怎么做了;我们的生活会乱的……)
    4、教师:“星期妈妈发现了,召开紧急会议严肃地说如果你们再换位置的话,会把一切都弄乱的,快点换回来。谁愿意上来帮他们按照顺序排排队?故事中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最后一个孩子是谁?星期三前面一个是谁?星期五后面一个是谁?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星期是有它们自己的排列顺序,不能交换,不能颠倒。”
    (幼儿: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星期一,第二个孩子是星期二,最后一个孩子是星期日,星期五后面一个是星期六。)
    5、教师:“我还要考考你们,谁能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它们围成圆圈排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现在你能看出来吗,星期四的好朋友是谁和谁,星期二呢?星期三呢?星期五呢?那星期日呢?为什么星期日的好朋友是星期六和星期一呢?”
    (幼儿:星期四的好朋友是星期三和星期五,星期二的好朋友后是星期一和星期三,星期三的好朋友是星期二和星期四,星期五的好朋友是星期四和星期六,星期日的好朋友是星期六和星期一,因为星期日的旁边两个就是它们,因为星期日后面又是星期一了……)
    6、小结:“原来一个星期有七天,当一个星期结束后,下个星期又开始了。这样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帮助我们准确地记住哪一天该做什么事情。不信的话,就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星期的顺序性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积累了,可以说大部分孩子都能从星期一依次说出七天的名称,在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宝宝是谁的问题上,会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星期的第一天是周日,但是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和生活经验来说,周六周日都是休息的,周一才是学习的第一天,因此我还是尊重孩子的实际经验,目的是加深孩子对于顺序性的掌握,而至于星期的起始天,不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探究点。在随后的序列性问题上,我采取了将星期宝宝围圆排列的方法,孩子们听听、摆摆、猜猜、讲讲,可以很直观地认识到什么叫做周期循环。教育家斯宾赛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只要方式得当,学习的过程却可以乐趣横生。】
    三、整合幼儿的数学经验,尝试进行简单的星期推算和查询,感知星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结合“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进行简单的星期推算。
   (观看动画):“小猪开了一家蛋糕店,这一周它有4个好朋友要过生日,小猪打算在生日那天给它们每人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小猪说,今天是星期三,我昨天给小狗送蛋糕了,你们猜猜小狗的生日是星期几。小猪说,明天我要给小羊送蛋糕,你们猜猜小羊的生日是星期几。小猪说,后天我要给小马送蛋糕,你们猜猜小马的生日在星期几?”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小猪送蛋糕的情节,还配有人手一套操作材料,材料卡片是塑封的,可以重复使用,便于幼儿检查操作结果并进行修改,当然更重要的是操作材料是本环节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支架,它能帮助孩子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能解决个体差异的影响,当然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灵活调整,如果孩子们对于前天,后天掌握的不是很好,那么这部分内容可以去掉,总而言之,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
    2、教师:小猪又问了,小朋友,你知道你的生日是在星期几吗?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的生日在星期几?
   (观看动画):我们还要请来一个朋友帮忙,日历。先在卡片上写上你的名字,和生日几月几号。我们先看第一个数,如果是4月,就去找4月的那张日历。如果是5月,就找5月的那张日历。然后我们看第2个数,第2个数是多少,我们就在刚才找到的那张日历上找到那个数,它对应的就是你今年生日的星期。先来找一找老师的生日。
    【孩子们一听说找老师的生日,都非常的兴奋,这里我们提供的日历最好选用那种统一的小台历,因为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台历比较花俏,无关刺激过多,不便于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当孩子找到老师的生日星期后,再鼓励她们去找找有谁和老师是同一个星期生日,孩子们好奇心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最后我们可以根据课时节奏,尝试集体验证或相互验证】
    活动结尾:老师告诉你们哦,今年你的生日是星期五,到了明年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星期,还有年月日这些表示时间的东西,我们下次再来一起来学习。
 
活动反思:
一、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创设挑战,让数学活动丰富多彩。
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星期的周期性和序列性是整个活动的关键所在,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孩子们基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帮助其提炼、整合,如果仅仅是翻来覆去的摆弄这些经验,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现实需要。对于幼儿来说,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活动本身,想让他们稳定地沉浸在数学探索、操作活动中,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需要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而这个挑战性又不能脱离生活,因此我在活动中渗透了一个富有挑战的环节,那就是将“昨天今天明天”与星期相结合的推算活动,此环节完全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开展,如问孩子昨天是星期二,今天是星期几呢?妈妈昨天说星期六带我看电影,今天是星期四了,还要等几天能看到电影呢?这些看似充满逻辑推理的问题,在幼儿生活经验的驱动下,变得不再那么单调,抽象,反而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和欲望,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比一比,让数学活动在适度的挑战中变得丰富多彩。
二、基于儿童学习特点,巧设情境,让数学活动趣味横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地认为,用教语言的方法来教数学,尽量多讲,多操
作,多练习,孩子自然就会了,这样很容易走入反复练习和模仿操作的误区。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而这种主体的理解必须基于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整个活动,我都是以童趣的手法来开展,如星期妈妈和宝贝的故事,星期宝宝因为调皮捣蛋,不遵守规则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情况,其实这就是对星期序列性的童趣诠释,星期宝宝手拉手排成圆圈则是对星期周期性的直观感受。又如小猪送蛋糕的环节,在帮助小动物的同时,巧妙地将幼儿思维进行外显,让我们可以适时捕捉他们的思维轨迹,思维方式,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与学其乐融融,相得益彰,数学其实也可以趣味横生。
三、基于儿童内在需求,环节递进,让数学活动自然有效。
 整个活动从回忆星期的经验入手,“说说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孩子们显得轻松自在,又能直接进入主题;接着借助故事梳理星期的概念,即是对前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新经验的引入;然后从解决问题的互动中渗透“昨天今天明天”的推算活动,循序渐进地考虑活动过程,关注每个孩子不同的内在需求,注重幼儿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性操作,让幼儿在反复体验中内化巩固星期的概念。整个活动充分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生活服务,在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中,让学习变得顺其自然,真实有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广化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电话:0519-83388390  地址:常州市光华路,乾盛兰庭10幢  邮编:21300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