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下,按照一定的规则,用动作、形态、表情等来表现音乐的内容、性质和音乐形象,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游戏灵活多变且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绪性强,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学前儿童乐于在喜爱的唱唱、跳跳、玩玩、动动的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一些唱歌、跳舞、欣赏音乐等有关的知识技能,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但目前一些音乐游戏的设计和实施却不能达到这些成效,老师们必须反思问题,寻求改进。
一、不同教师对同一音乐游戏的设计差异
我一直在思考音乐游戏应该如何开展,最近参与的一个音乐游戏《小白兔与大黑熊》观摩活动对我启发很大。《小白兔与大黑熊》是一个中班的音乐游戏,要求幼儿根据音乐扮演小白兔和大黑熊等角色,并随着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其中表现小白兔的音乐是以竹笛和小提琴为主要乐器、双响筒为伴奏乐器的,比较活泼,节奏明快;表现大黑熊的音乐是以长号为主乐器、大鼓为伴奏乐器的,比较沉重,节奏缓慢。幼儿必须根据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来展开游戏活动。对于这一游戏,不同的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各种差异。
我一直在思考音乐游戏应该如何开展,最近参与的一个音乐游戏《小白兔与大黑熊》观摩活动对我启发很大。《小白兔与大黑熊》是一个中班的音乐游戏,要求幼儿根据音乐扮演小白兔和大黑熊等角色,并随着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其中表现小白兔的音乐是以竹笛和小提琴为主要乐器、双响筒为伴奏乐器的,比较活泼,节奏明快;表现大黑熊的音乐是以长号为主乐器、大鼓为伴奏乐器的,比较沉重,节奏缓慢。幼儿必须根据音乐的性质和结构来展开游戏活动。对于这一游戏,不同的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各种差异。
差异一:关于游戏音乐的理解
教师甲:我们今天要来玩小白兔和大黑熊的游戏,请你们听听音乐,欢快的哪一段表现小白兔,沉重的哪一段表现大黑熊。
教师乙:我这里的一段音乐里藏着两种动物。请你听了音乐来猜一猜,里面会是什么动物,你是在哪一段里听到的?为什么?
差异二:关于游戏规则的制定
教师甲:游戏是这么玩的,小白兔先跟着音乐做动作,等到表现大黑熊的音乐响起时小白兔赶快回家,然后大黑熊出来做动作,等到小白兔的音乐又出来时,大黑熊回去睡觉,小白兔再出来做活动。
教师乙:音乐里还藏着一个好玩的故事。有一天,几只调皮的小白兔蹦蹦跳跳在树林里玩着,她们看见大黑熊在树洞里呼呼大睡,小白免们就想和大黑熊开开玩笑,于是就轻轻走过去拍了一下大黑熊的脑袋。大黑熊被拍醒后很生气,它瞪大眼晴东找找、西找找。小兔子们怕被大黑熊抓住,赶快去躲,如果小白兔躲得又快又好,大黑熊找了一圈,什么也没发现,就又回家睡觉了。如果小白兔躲得不好,大黑熊就去抓小白兔,把它抓到它的树洞里。下面我们一边来听听音乐,一边商量商量游戏该怎么玩?
差异三:关于游戏动作的创编
教师甲:小白兔的动作可以这样做,两只耳朵竖起来一蹦一蹦向前跳,我们一起来跟着音乐的节奏学一学。
教师乙:小白兔在树林里玩的时侯,可以是一个竖起耳朵蹦蹦跳的小兔,还可以有其他的动作,做一只与众不同的小兔,小朋友们自己想想小白兔会有哪些动作。
差异四:关于游戏玩法的变化
教师甲:刚才是男生当大黑熊,女生当小白兔,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让女生当大黑熊,男生当小白兔。
教师乙:刚才这种玩法小朋友们已玩得很好了,我们还可以让玩法变一变,让游戏更好玩,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譬如:小白兔除了空着手玩,还可以拿点工具玩,老师这里有些小框子,小萝卜,小网兜等东西,那么小白兔们还可以怎么玩呢?幼儿:小兔子还可以在玩的时候采蘑菇、拔萝卜、抓蝴蝶……。
再如:熊的眼睛不太好,难以看到不会动的东西,小白兔们在大黑熊醒来的时候可以怎么办呢?幼儿:小兔子可以在原地变成树林里的不会动的“石头”、“鲜花”、“树木”等东西,熊就不会发现它们。
同样一节音乐游戏活动,教师甲、乙的设计和实施存在多处差异。反观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教师甲的这种音乐游戏的设计普遍存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确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正视。
二、日常音乐游戏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完成而忽视了音乐的理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艺术领域的两大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幼儿要在感受与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表现与创造活动。但是现在许多教师为了游戏开展的方便,会根据音乐或者歌曲的内容直接将角色规定下来,缺少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环节。在《小白兔和大黑熊》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甲在听音乐之前将音乐的形象规定下来,就是表演小白兔和大黑熊。在这过程中幼儿对音乐轻快与沉重没有进行鉴别,对灵巧的小兔子需匹配欢快的音乐,笨重的大黑熊需匹配沉重的音乐没有进行自己的理解,而且这种欢快和沉重的音乐可以表现的动物也不止是老师框定的小白兔和大黑熊,完全可以像教师乙一样,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去表演小兔、小鹿、小松鼠,大黑熊、大象、大黄牛……,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快速表演一下其他动物形象,然后回到课题主要表演小白兔和大黑熊。
(二)着重于教师对游戏的组织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
主动性、自发性越强的游戏孩子们越爱玩。音乐游戏中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意愿来组织游戏、制定游戏的规则。在《小白兔与大黑熊》这个游戏中,教师甲直接把游戏规则塞给了幼儿,让幼儿在不明缘由的情况下就跟着音乐玩游戏,只是在不理解音乐的情况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规定的动作,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尊重。而教师乙则不同,总是让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经验来参与商量游戏的不同玩法,拓展游戏的内容。
(三)着重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具有娱乐性,音乐游戏也要符合游戏好玩这项特征。但现在许多教师在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时,往往打着游戏的旗号进行音乐知识的集体教学,完全不像在游戏活动。教师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随着音乐做同样的动作,确实能使孩子很快的掌握角色的动作,并且能符合音乐的节拍,孩子们像是跟着音乐在按部就班地律动,最多就是交换一下角色,继续做规定的动作。教师乙则不同,允许孩子们创造性的想、创造性的玩,而这也带给游戏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改进音乐游戏的设计和实施。
三、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音乐游戏要求根据幼儿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好创造、好参与、好探索、好表现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所以,在设计与组织音乐游戏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尊重幼儿音乐感受,启发幼儿创造性表现
《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 。所以,我们要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与表演,对幼儿即兴发言、即兴唱跳不要轻易否定。我们要多启发幼儿自己创编游戏的动作,力求和别人不同,满足幼儿好创造的心理需求。我们还要创设机会和条件,提供空间和材料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创造,发挥音乐游戏的多元价值。如在《小白兔与大黑熊》这个音乐游戏中,教师乙适时地加入了小框子、小萝卜、小网兜等道具,丰富了孩子们对兔子的动作经验,随着音乐灵活地运用到游戏中,既丰富了游戏得内容,又提高了幼儿的兴趣。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自主制定游戏规则
游戏具有虚构性的特征,音乐游戏同样应该在一个有趣的情境中展开。以往都是由教师直接宣布规则,总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制定规则,其实只要让情境贯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成为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幼儿明白了这个音乐情境后,就能自由想象游戏的玩法,自主制定出游戏规则,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小白兔与大黑熊》中,教师乙将游戏的规则隐藏在了一个故事中,让故事和音乐告诉孩子游戏该怎么玩,孩子只要一步步将故事情节与音乐进行匹配,就能将游戏的规则制定出来。规则制定出来了,游戏也就会玩了,而没有把规则硬塞给孩子。
(三)尊重幼儿固有天性,让音乐学习浑然天成
好动、好玩、好奇是幼儿的天性,音乐游戏活动不能一本正经,按部就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不能急于音乐知识和技能得学习,要让幼儿在好玩的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学习一些音乐教育的元素。
首先,要在热热闹闹中玩游戏。只有将游戏玩得精彩纷呈,才能算得上成功的音乐游戏。为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合的游戏音乐,确定孩子熟悉的游戏角色,赋予角色生动的游戏情节,这样,幼儿的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才能逼真,活动才能热烈。像《小白兔与大黑熊》的游戏音乐短小精悍、对比明显,能很快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小白兔与大黑熊等角色都是中班幼儿熟悉的,较易表现,也更能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共鸣;游戏的情节通过一个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故事展开,幼儿很快投入了游戏情景,玩得热火朝天。
其次,要在潜移默化中学音乐。音乐游戏毕竟不是纯粹的游戏活动,要让幼儿在好玩的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一些音乐教育的元素。如《小白兔与大黑熊》中在熊抓兔、兔躲藏等有趣的游戏情节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轻快与笨重的音乐差异、体会了快慢变化音乐节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而言之,音乐游戏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从游戏中来,所有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下开展;又到音乐中去,通过游戏最终能爱上音乐,获得音乐的真知,这其中的教学艺术确实需要教师们作深入的探索和实践。